据《经济学人》报道,这是幅有趣的图片,但对日本汽车制造商来说,它却是一场灾难。2011年底,当洪水淹没了曼谷部分地区和泰国的一些主要工业区时,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工厂也在损失最严重的行列。一些工厂里的积水深达三米(见图片)。

洪水让某些不广为人知的事凸显出来,并且自此之后便常常被人提及——泰国是”东方的底特律”。尤其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他们把该国作为了一个制造中心。2012年,泰国的汽车产量达到245万辆,其中有100万辆用于出口。这让泰国成为了全球第七大汽车出口国。

泰国汽车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废除了该行业的大多数管制;与印度或马来西亚不同,外国公司无需与当地伙伴合资就能进入泰国。泰国投资局(Board of Investment)为生产环保型汽车提供了慷慨的激励措施。政府将公司税税率从30%降至20%,这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甚至越南都低。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洪灾后的投资激励与首次购买汽车的买家奖励计划,都进一步刺激了内需。2012年,泰国以144万辆的规模再次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市场。而前一年,泰国将这一位置输给了印度尼西亚。

泰国的”三巨头”制造商是丰田(Toyota)、五十铃(Isuzu)和本田(Honda)。它们大多生产皮卡和小型汽车。但是,其它品牌现在也跟随日本企业的脚步,将生产从澳大利亚等日益昂贵的地方转移到泰国。2012年,福特(Ford)在泰国增设了一个新厂(旨在将年产量提高至44.5万辆)。

更重要的是,泰国不只是汽车制造商组装产品的地方。大多数零件来自本地公司。市场研究公司IHS称,在东南亚,泰国汽车业的国产化率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泰国还出口价值约50亿美元的零部件,这比其它东盟(ASEAN)成员国的出口总额还多。

泰国汽车业的一大问题是,它究竟能否稳住当前的势头。泰国迟早会输给印度尼西亚,再次失去东盟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印度尼西亚群岛面积更大,且发展迅速。外国汽车制造商可能想将生产转移到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危险所在。

如果上述情况真的发生,那也尚需时日。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指标上,泰国都击败了印尼,如竞争力、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税收优惠、劳动力成本等。

然而,泰国的汽车产业不会永远遥遥领先。在这个充分就业的地方,劳工短缺已限制了更快的产业扩张。而在某些时候,曼谷街头将再次遭遇永久性交通堵塞。在高架快速运输系统于1999年通车之前,这座城市的司机常常会堵在如循环队列一样的队伍里,而该国的交警队伍里常常配置流动助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