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赵仁伟、王晓洁)作为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单元,北京民族电影展同步举行,讲述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成为影迷们一道风味独具的“甜点”。

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牛颂表示,民族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还显得比较稚嫩,希望借助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平台,“推进民族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此次民族电影展的开幕影片为《哈布库的羔羊》,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达斡尔族故事。一望无际的草原,可爱的黑耳小羊羔,喜爱曲棍球运动的孩子……这部颇具民族风情的故事片让现场影迷印象深刻。

“非常好看的片子,看了电影才知道达斡尔是曲棍球之乡。”影迷肖可告诉记者,他应朋友之邀来看片,感觉“相当震撼”。

中国曾经见证过民族电影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拍摄了像《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农奴》等民族题材经典影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母语拍摄的《黑骏马》震撼了全国观众。如今,却再难看到广为人知、票房出色的少数民族电影。

为扶持、推广民族电影,北京市民委和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北京少数民族电影展。本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共有11部参展影片,讲述了达斡尔族、藏族、侗族、壮族、佤族等10个民族的故事。

“目前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迁,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民族受传统文化的浸染更加深刻,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也十分敬畏,他们的感受往往细腻、生动、深刻,容易打动人。”牛颂说。

不过,由于艺术院线缺少、市场推广不足等原因,许多优秀的民族电影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和观众见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说:“许多民族电影都属于文艺片,文艺片在中国本来就缺乏票房号召力。”

民族电影应如何走出困境?牛颂给出了几点建议,包括政府增加专项资金支持、搭建社会融资平台;利用电视媒体推广民族电影;加大公益展映的力度,培育市场。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表示,民族电影还需要适应现代商业电影运作的要求,在创意、制片和发行环节加大投入,找到商业和艺术的结合之道。

变化正在发生。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举行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文学剧本遴选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对优秀作品投拍数字电影颁发补贴奖金。同时组织剧本交易和电影版权交易,推动民族电影的海外发行,助推民族电影“走出去”。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喜爱民族电影的海内外观众越来越多。只要有人喜欢看,民族电影就有发展的空间。”牛颂说,目前中国还有十多个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电影,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每个民族都能够拥有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影片。

(原标题:少数民族电影“雄起”需加大市场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