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5日电(吴杰、苏银成、齐明宇)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正在芦山训练基地驻训的武警四川总队第一支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赶赴芦阳镇、龙门乡、灵关镇、双石镇、思延乡、宝盛乡、清仁乡等7个重灾区展开救援。目前,支队1100多名官兵仍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一)

8时40分,支队1100余名官兵整装待发。8时42分,支队官兵分赴芦山县龙门乡、思延乡、双石镇、清仁乡、宝盛乡、太平镇和宝兴县灵关镇七个重灾区。

一路上,余震不断,山石频落,行进艰难。8时45分,双石方向部队报告,“前方道路损毁严重,车辆无法通行,请求徒步行军”;8时48分,龙门方向部队报告,“道路两侧房屋倒塌严重,多处桥梁断裂、山体滑坡。”指挥部要求各方向部队严密组织,克服困难,按时到达。部队边开进、边动员,各级指挥员每隔5分钟就用对讲机提醒驾驶人员,要谨慎驾驶、快速开进、确保安全。

当日,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李英强率工化救援队的11名官兵和8台大型机械设备长途奔袭200余公里到达芦山县城,即刻开展救援行动。

(二)

20日,10时20分,六中队接到二大队副大队长谢小力的情况通报,宝兴往芦山的路上有车辆被塌方石块砸中,车内有两名群众受重伤,急需送医院救治。

前行约5公里后,遭遇塌方,道路完全被阻断,55名官兵立即下车跑步前进。原本的路面已经被巨石、泥土掩埋得不见踪迹,一旁的山体不断掉下石块。指导员谭飞云一边跑一边大声提醒:“大家别紧张,注意上面,看清脚下。”

1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中队官兵终于通过塌方路段,赶到距灵关镇约10公里的现场。卫生员张超立即用树枝对大腿骨折的人员进行了简易包扎,将2名受伤群众放置在官兵现场制作的简易担架上。随后,8名官兵分别抬着受伤群众送往最近的医院。

(三)

抗震救灾中,武警官兵走村入户,一边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点,一边给村民送去食物和帐篷。

4月20日下午,已在双石镇搜寻7个村落、战斗5个多小时的五中队和六中队一排124名官兵得到紧急消息:“周家山村3名受伤村民伤势严重,急需转运救治……”

周家山村是双石镇最偏远的村,距离镇医疗点13公里,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只能徒步前往。

40名官兵立即赶往事发地点。官兵绕巨石、穿丛林、避飞石,经过近2小时跋涉,终于到达了周家山村。

残垣四破的房舍前,躺着3位被村民从废墟中救出的群众,96岁的老奶奶杨圆莲大腿受伤流血不止,85岁老奶奶胥文珍腰部被砸伤,曾患小儿麻痹症的62岁老大爷马开文头部受了重伤。

进行简单包扎后,官兵分成3个小组背运伤员。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山路崎岖,余震不断,随处都有塌方和飞石,为保证老人的安全,3组战士又分成4人一组,一个战士背,一个战士在后面推,一名战士在前面打着手电探路,另2名战士分别在老人两侧搀扶,一步一步艰难行进。

“慢点,慢点,路窄,下面是悬崖,注意安全……”“坚持,坚持!”官兵相互提醒着。

就这样,官兵4人一组,每15分钟交换一次,接力前进。战士燕振华、岩罕忠、刘李3名战士患感冒,也加入了接力背运行列。

13公里的路程,走了3小时50分,官兵终于将3名受伤老人背运到双石镇医疗救治点,进行及时救治,官兵个个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几名战士一坐到地上就睡着了。

地震发生后,支队正在探亲的39名官兵第一时间主动赶回部队投入战斗。

在地震过后的六天五夜里,这支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部队,先后出动兵力1100余人,车辆80台、大型救援机械8台、轻型救援装备300余件(套),行程7000余公里,先后搜救出被困群众23人,挖掘转运遗体15具,转移伤员370余人,疏散群众3500余人,抢通被阻道路8公里,搭建帐篷1600余顶,转运物资1900余吨,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赞誉。

(原标题: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武警四川总队第一支队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