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好莱坞模式

【法新社印度孟买4月28日电】在第一部黑白默片上映100年后,包括出产大量艳俗歌舞片的宝莱坞在内的印度电影业本周晚些时候将迎来百年诞辰。

宝莱坞将以《孟买之音》的上映来纪念这一里程碑事件。该片由4位著名导演执导的4部短片组成。在下个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印度将成为“主宾国”。

在首都新德里举行的展览将展示一个世纪以来印度电影的发展情况,包括一些最初遭审查者删除的接吻场景。

这也是一个对印度电影业的变迁进行深思的时机:从早期改编印度神话、将之搬上大银幕,到拍摄花哨艳俗、不切实际和逃避现实的现代流行大片。

从商业角度讲,印度电影业欣欣向荣。咨询公司毕马威称,印度去年的电影产量将近1500部,预计在未来5年内,这一产业的规模将从20亿美元增至36亿美元。

印度电影业的领头羊就是宝莱坞。但有些人抱怨宝莱坞的电影十分肤浅,忽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紧迫问题。

在宝莱坞电影中,电影明星们常常载歌载舞,而且往往是在风景如画的布景中。这种模式也许能逗乐观众,却让印度电影界产生了分歧。

在电影评论人士阿努帕马·乔普拉和其他很多人看来,印度电影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了很多著名导演。当时,刚刚独立的印度正在急切地寻找身份认同,出现了梅赫布·罕1957年执导的热门电影、将社会关注与大众趣味相结合的《印度母亲》等影片。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宝莱坞商业色彩渐浓,“马萨拉”电影开始崛起。“马萨拉”电影是一种通常将爱情、动作、歌舞、传奇剧元素、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相结合的娱乐电影类型。

而平行电影流派继续专注于现实主义,推出了诸如马赫什·巴特于1982年拍摄的《意义》等影片,这部影片描述了一段勇敢的婚外情故事,刻画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女性角色。

这是打破印度电影业“黑暗时代”十年的开拓性电影,当时的印度电影业正在彩电问世、盗版猖獗和对黑社会资金的依赖中挣扎。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经济开放后,情况有所好转。经历另一个十年后,电影制作赢得了正式的“产业”地位。印度政府开始鼓励外国公司如福克斯和迪士尼等对宝莱坞进行投资。

然而批评人士说,此后电影业讲故事技巧的进步并没有与技术飞跃相匹配,电影情节套路化,角色单一,妇女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很多电影只是单纯复制好莱坞故事。

然而由于电视节目、互联网和全球各地的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这样的电影可能无法再满足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新流派的实验电影制片人开始浮现,诸如“印度独立派”宠儿阿努拉格·卡什亚普,他是全球电影节巡演的常客。

行业分析师说,多厅影院数量的增长也鼓励了多样化的主流电影:去年令人惊喜的大片是《精子捐赠者》,这部浪漫喜剧讲述了捐精的故事。

拉吉·尼迪莫鲁是即将上映的《果阿猎人》一片的联合导演,这部影片是印度首批僵尸片之一,他相信摆脱僵硬的宝莱坞模式才刚刚开了个头。

尼迪莫鲁说:“这些新的尝试现在还仅仅是涟漪,但它们将会成为浪潮。”

韩称朝正筹备大型军演 担心平壤借机试射导弹

美报批安倍否定侵略“可耻”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朝鲜 “正常”的朝鲜人啥样?

西文报章:中国“二代坑爹”丑闻频发

“重查郭美美”一波三折无定论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标题:反思宝莱坞缺陷 印度电影业百年之际求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