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5月2日电(记者 姜伟超)记者见到孙万仓时,他已经在试验田里忙了一天。30多年风吹日晒的室外研究,让这位56岁的甘肃省领军人才、冬油菜北移拓荒者的脸早就像西北的土地一样,布满沟壑。

“你看,这些油菜过冬过得多好,现在都开花了。”一见到记者,孙万仓二话没说,便把记者拉到油菜地里,“炫耀”道。

我国油菜生产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北方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干旱,油菜难以在这里越冬,只能种植春油菜,效益和油料产量一直是困扰油菜种植户的大问题。

但这一切因孙万仓而改变。如今,孙万仓培育的“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已经推广至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北京等省区市的广大地区,累计推广400多万亩,最高亩产创造了395公斤的记录,新增产值6.5亿元。

孙万仓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由于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寒冷导致油料作物产量很低,“没油水”成了像孙万仓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7年考大学时,孙万仓选择了农学专业。“让更多的人过上有油水的日子。”1982年大学一毕业,孙万仓带着这个想法,憋着一股劲全身心投入到油菜育种工作中。

寒来暑往,孙万仓像老农一样耕作着。10年过去,“陇油1号”“陇油2号”“陇油3号”“陇油4号”“陇油5号”5个春油菜新品种相继选育出来,奠定了孙万仓在国内油菜育种行业的地位。

“冬小麦能在西北越冬,油菜为什么不能?”1997年,一个在当时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出现在孙万仓的脑海里。

“油菜如果能在北方过冬,第二年6月收获,这样就可以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提高了复种指数,也就意味着农民提高了收益,国家提高了油料供给。”孙万仓说,北方旱寒区有5.5亿亩左右的耕地,其中冬闲地达3.5亿亩,宜种冬油菜耕地占近9000万亩,利用冬闲地发展冬油菜生产,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对填补我国短缺的食用油供给缺口意义重大。

经过前期调研,孙万仓投入到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选育工作中。

从这以后,试验田、办公室甚至家里的阳台、卧室都成了孙万仓的试验场所。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油菜种苗。入冬前,忙着培育壮苗;开春后,守在地头等待油菜返青。

12个寒暑,12年等待。2008年,孙万仓的抗-32 极端低温的“陇油6号”培育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审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国华北出现50年不遇的冻灾,2010年3月又遇到反复无常的倒春寒灾害天气,“陇油6号”仍然保持80%以上的越冬率,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我国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就此告终。

紧接着,“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相继育成并通过品种审定。抗寒性、适应性和丰产性方面,一代更比一代强。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红寺村有悠久的油菜种植历史,但效益问题一直困扰着急于脱贫的农民。2010年,孙万仓带着油菜种子来到这个村子。从没听说油菜能过冬的农民不相信,只有一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一亩。2011年,扩大到3亩。2012年,孙万仓的冬油菜种满了村里的土地。当年底孙万仓到村子做调研时,感恩的村民户户置酒备饭,一顿午饭,孙万仓和他的团队成员走遍了全村。

随着冬油菜在我国北纬35 以北开花结籽,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也接踵而至,但这位年近花甲的科学家却说自己的研究只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孙万仓说,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育成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品种,这种油菜出的油容易消化吸收,废渣也适合给动物作饲料。

“我出身农民,以前没油水的日子现在想起仍觉心里刺痛,只要全国能吃上 好油水 ,我愿意变成一株永远生长在高原上的 油菜 。”孙万仓说。为了让北方广袤无垠的旱寒大地上开满金色的油菜花,56岁的他仍在争分夺秒地努力着。

(原标题:一位老油菜专家的中国梦:让全国吃上“好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