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14日电(记者段菁菁、曹典)古镇与戏剧、旅游与艺术、梦想与现实……5月,由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揭开了面纱。乌镇,这个拥有1300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在中国“千镇一面”的今天,借助戏剧节再一次转型蜕变,向世界传达这座千年水乡焕发的文化活力。

一种想法

走在街头巷尾,会偶遇黄磊、赖声川、黄哲伦等戏剧人的身影;行至游船码头,会撞见一场即兴表演、一段脱口秀;就连入夜潜进岸边的酒吧,也能看到戏剧爱好者们高谈阔论的热闹景象……持续11天,戏剧散落在乌镇的各个角落,好像一个转角就会遇见。

而这些场景,在五年前,还仅仅是演员黄磊脑中一个不经意掠过的想法。

黄磊与乌镇的情缘从2002年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开始,乌镇是黄磊选景时无意间偶遇的一个小镇。“黄昏时分,我从一条小巷子偷偷溜进小镇,各家各户开始准备晚饭。”黄磊说,炊烟袅袅中,他感觉自己属于这里。

“乌镇纯净的气质与戏剧净化人心的不谋而合。”回到北京,黄磊对乌镇念念不忘。一次突发奇想,黄磊萌生了在乌镇办戏剧节的念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一群戏剧人与戏剧爱好者一起狂欢,这样的形式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这种盛况为什么不可以出现在中国,出现在乌镇?”

一个人的想法最终变成了一群人的想法。黄磊找到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两人一拍即合。黄磊又找来了亚洲戏剧大师赖声川,再后来,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和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也加入了“在乌镇造梦”的团队。

一种冲动

“所谓文化创意,就是要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找到合理性。”黄磊说,在乌镇举办戏剧节,想法很简单,难就难在如何落地。

乌镇原本并没有剧院,赖声川为此邀来了台湾建筑大师姚仁喜。如今,在乌镇西栅景区入口元宝湖畔,一座具备最现代化功能的大剧院已出现在世人眼前,还有国乐剧院、沈家戏园、秀水廊剧园、蚌湾剧场、日月剧场、水剧场为辅的7大演出场所,保证了每位观众能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有人不禁质疑:大剧院建起来了,戏剧节也办起来了,但演出能否常态化,软件如何跟上?对此,黄磊表示,戏剧节会以民间、非营利的方式一年年坚持下去。“我们还计划每年暑假举办儿童戏剧节、戏剧营,我们可做的事情还很多。”

首届乌镇戏剧节共计投入5亿多人民币,这种“冲动”连艺术家陈丹青都觉得不可思议,称“中国大概再没有第二个小镇可以这么做”。

“让乌镇与戏剧节如和风细雨般发展。”在陈向宏看来,5亿投入的“冲动”,目的并不是砸钱赚吆喝,而是乌镇从观光休闲向文化创意转型必须交付的“学费”。

一种自信

“目前国内古镇的文化发展有几种路径,一种是在景区内办节庆活动,一种是用大型实景演出吸引游客。”乌镇文化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陈洁说,在中国古镇“千镇一面”、同质化的今天,乌镇选择尝试一种全新的途径丰富旅游文化品牌,即以戏剧节为契机,以文化带动旅游,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文化辐射力。

“以前乌镇只是江南古镇游中的匆匆一站,如今戏剧节会吸引人们在这里驻足停留,更深入地欣赏和品味它的美。”陈洁说。

从观光小镇到休闲小镇,从休闲小镇到文化小镇,在陈向宏看来,乌镇每一次转型都是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其中包括了古镇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国际性文化活动模式的创新。

“让乌镇为全世界所了解,我们有充分的自信。”陈向宏说,哪怕是中国一个很小的小镇,它也有想法、也有冲动、也有自信,去举办一个国际性的重大的文化活动。

乌镇自信的发展路径与成熟的接待能力为戏剧节的“落地”提供了最好的土壤。黄磊认为,通过戏剧节,将乌镇做成一张名片,进而展示中国的热情、创意、包容、开放。赖声川也表示,如果说旅游是A,戏剧节是B,那么A加B产生的效应,将不可估量。

(原标题:乌镇造梦——一座江南古镇与戏剧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