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5月15日电(记者夏军)由于地处偏远,广西南宁市昆仑镇联光村主动引进企业上马“姓氏文化城”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开工后却发现企业手续不全,项目被叫停。但这个“半吊子”旅游项目已让一片农村土地沟壑丛生,生产难以恢复。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部分旅游项目开发欠规范,导致土地、风景等资源被破坏,其他各种隐患也颇为突出。

“半吊子”旅游项目挖得一片农村土地沟壑丛生

联光村距离南宁市区较远。村民杨秀伟说,2008年10月,村里较积极的村民主动联系一家企业,前来村里开发乡村旅游,一个名为“中华民族姓氏龙源文化城”的项目由此出炉。

“当时计划投资8000多万元,租用群众土地300多亩,征地50年,每亩田地每年补偿500元,林地则补偿数十元。”村民陆进强说。

家门口将变成旅游景点,这让许多村民非常高兴。村民们想,人气旺了之后,在家门口做小生意也将有一笔不菲收入,于是纷纷支持。很快许多施工车辆进场,较具幅度的丘陵被削平,被削的沙土堆往一旁的洼地。

然而,这一工程很快就被叫停。昆仑镇副镇长黄佳营说,政府发现这家企业根本没有办理旅游开发的相关手续,包括改变农用地使用性质的手续都未办理。

这一“半吊子”旅游开发项目被叫停后,一片农村土地却变得沟壑丛生,曾种植不少农作物的地上如今长满杂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丘陵地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小沟达1米多深,沙土顺着沟壑不断落下,被挖之处长着丛丛杂草和芦苇,几乎难以见到一棵树木。而在这片丘陵下方的洼地,堆着大片沙土。

多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坡地上种着很多树,还有甘蔗、木薯等其他农作物,如今树被砍了,水土流失严重,什么都种不了;下方洼地以前种大片水稻,如今洼地上覆盖着大片沙土,也很难再种水稻。

一名乡镇干部称,号称大额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让一些村民较为“盲目”,引入企业手续不全,而乡政府也未能进行及时监管,以致这一事件发生。

缺乏规划的乡村旅游面临多重隐患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热,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对旅游目的地周边发展也大有裨益。但当前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一些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为激活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严格监管和统一规划,易带来多方面隐患。

广西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玉国说,其中一大隐患是,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未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施工后才发现手续不完备,造成部分资源被破坏,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

专家认为,另一大隐患是,由于未进行良好策划,一些投资商以乡村旅游项目为载体,对旅游资源垄断后,不进行开发,反而不断炒作后,通过转让项目来牟取暴利,既导致乡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又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中心主任杨振之说,乡村旅游未能进行严格监管和统一规划,会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很难进行科学配套,难以实现对环境、生态、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从而导致政府管理失灵。

杨振之认为,除此以外,缺乏合理规划还容易导致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乡村旅游失去自身特色,大大消减乡村旅游独有的魅力,并导致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包括一些投资商、村民等多种关系难以平衡,各种矛盾逐渐凸显。

推动成立合作社规范管理乡村旅游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乡村旅游正成为旅游业发展重要“阵地”,在这一背景下,应尽快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

吴玉国建议,当前各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地应加强农村土地开发等方面的监管,避免“一阵风”式地发展,破坏相关资源,并将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大产业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因地制宜选择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防止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一哄而上、产品雷同、盲目开发等问题发生。

杨振之认为,各地还应推动乡村旅游专业协会、合作社的建立,通过专业社会组织,对投资商、农民等多方面利益进行引导,对投资商的资质、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辨别,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还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动农村民俗文化的深度开发。

业内人士称,当前“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应加大力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乡土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地还应建立乡村旅游项目库,确定乡村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引导资本流向,促使资源合理配置,以引领乡村旅游做大做强。

(原标题:“姓氏文化城”岂能说建就建说停就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