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斯文里”分别指新闸路以北,位于大田路两侧的“西斯文里”和“东斯文里”里坊弄名称以及附近一带的习称地名。

上世纪初,“斯文里”地处新辟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北临吴淞江,东靠近大王庙、新闸,西侧为天然河道“池浜”,南有交通主干道新闸路,旧时为“广肇山庄”,为当时城市近郊环境优美的地区之一。1914年,一英籍犹太妇人阿谷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地陆续建造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旧式里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时,已建成700余幢,起初命名为忻康里(另一说是新康里)。不久,阿谷由于家境衰落,遂将所有房地产出让给通和洋行,未久又转售给益丰洋行。因业主赌博又输给了斯文洋行。以前房产虽数易其主,但其名未改,而这次新业主将其改名为东斯文里和西斯文里。

当时的东斯文里,不仅挤满了市民,还云集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甚至还曾有一个罐头厂。

在上世纪末旧区改造中,西斯文里已拆除。

早报记者 李萌 张婧艳

在南北高架上望去,东斯文里匍匐在高楼大厦中,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弄堂里堆满了纸箱和杂物,热火朝天的搬家在这里持续了近两个月。

去年,静安区将此地块列入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7街坊(俗称东斯文里)成为静安区第一个执行房屋征收与补偿新政的旧改征收地块。截至今年4月2日,该地块旧改居民签约达85.04%。目前,两千多户居民已搬离。

72次座谈会,3000条意见

睡阁楼、拎马桶……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

静安区67街坊东至成都北路、南至新闸路、西至大田路、北至南苏州路,是目前静安区遗留的规模最大、户数最多的成片旧里地块。东斯文里中,绝大部分房屋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房屋破旧,设施简陋。

2012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将67街坊旧区改造列入当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经统计,67街坊共有房屋产权人、公房承租人2580证、2906户,地块占地面积约4.06万平方米,房屋征收面积约7.5万平方米。

67街坊旧改项目指挥部介绍,旧改房屋征收工作分三阶段:征收筹备阶段,2012年4月25日至10月14日;二轮征询前准备阶段,2012年10月15日至12月20日;二轮征询阶段,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4月19日。参与旧改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从去年7月28日开始,项目指挥部向居民发放方案征询稿并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方案征询期。在此期间,先后召开72次各种层面的座谈会,共收集173类,3000多条意见。

居民签约率达85.04%

2012年5月19日,67街坊第一次居民旧改意愿征询以96.05%的高比例顺利通过。根据规定,在此之后的第二轮征询,必须有85%的居民对征收方案表示同意并签约,整个基地的征收与补偿协议才能生效。

2012年12月20日,67街坊进入第二轮征询签约期。项目指挥部承诺,方案正式确定后,必须“一竿子到底”,决不先紧后松。记者获悉,为确保征收的全过程和每个细节都是全透明、受监督、可检验,指挥部通过基地墙报、公示大厅等各种公开渠道,将“新政”法规、房屋权属、房源信息等全过程公开。

今年4月2日,第二轮征询的结果显示,居民签约率达到85.04%,征收与补偿协议提前17天实现达标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