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29日电(崔然、张琴)中国葬俗文化由来已久,除了常见的火葬、土葬外,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与山崖有关的墓葬。其中,在江河、溪流两岸陡峭的崖壁上凿龛放置棺木被称为“崖棺葬”。重庆龙河崖棺形成于唐宋,已发现2000余穴,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记者在重庆石柱县下路镇的“黄岩崖棺群”现场看到,奔腾的龙河上方,陡峭的崖壁上分布着不少崖棺穴。这些石穴错落分布,外形均类似于长方形石龛,长约2米,宽、深在1到0.6米左右。墓室对外敞开,无法封门,形制都很简单。据了解,由于太小,这些崖棺并不符合一次葬的规格,应属于二次葬。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和其他原因,现场并未看见棺木。

重庆文物考古所专家介绍,据初步统计,在龙河上游、中游附近已发现崖棺葬100余处、2000余穴。大多墓穴都已经空了,只有极少数还存有棺柩,仅少量棺内留有残骨和随葬物。

考古专家表示,龙河崖棺仍有三大未解之谜:

一是崖棺由来成谜。“关于崖棺葬的由来,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这里是古人去世后修炼成仙的地方”,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林必忠说,“在石柱县境内,人们把这些崖棺叫做 仙人洞 ,传说以前老人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洞里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能还原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二是墓主人身份成谜。据考古专家调查推测,龙河一代的崖棺葬可能形成于唐宋。那么墓主人的身份又是何人呢?据《朝野佥载》、《溪蛮丛笑》记载,历史上只有僚人有崖棺葬俗,专家推测石柱崖棺很可能是宋代生活在该地区的僚人留下的葬俗。此外,林必忠还指出,同一处墓群,墓葬的位置有明显的远近关系,一个岩面上大的墓群可能代表一个家族的目的,聚集较近的数座墓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家庭关系。

从现场看,这些崖棺距山脚约25米,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崖。古人为何要冒生命危险,将棺木放置在高高的悬崖上呢?对此,目前主要流传着“山岳崇拜”、“彰显身份”、“图腾崇拜”、“弥高至孝”、“子孙高显”等说法。

根据唐朝张鷟著的《朝野佥载》中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自山上寻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大致意思是说当地人在父母去世后,将尸体搁置村外,三年后下葬。下葬时,要为其宴饮歌唱,一个月后将棺材用悬索放置在高山上,放的越高就越孝顺。考古专家认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具有重孝葬俗,所以“弥高至孝”的观点比较可靠。

三是升棺之法成谜。古人如何将棺木放到这么高的悬崖上,至今也依旧是一个谜。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到实地进行考证和模拟实验。另外,也有民间爱好者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和探索。

林必忠介绍道,目前主要解释是搭架法,从下往上用木条搭成脚手架,便于攀爬,此法高度有限,简便易行。现场有一些崖棺开凿的痕迹,很可能采用的是搭架法。此外,升棺之法推测还有“栈道法”、“从上往下放置”、“从下往上放置”、船运说、搬运说、地貌变迁说等其他说法。

据悉,崖棺葬在重庆地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和酉水流域,包括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五个区县,以及湘西、鄂西、黔东北、渝东南等地。

(原标题:重庆石柱县龙河崖棺已发现2000余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