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30日电(记者姜敏)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研发机构建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为核主泵、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等重大装备产品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满足了国民经济急需。

据沈鼓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姜大任介绍,沈鼓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柱型、战略型领军企业,担负着为大型乙烯、大型炼油、大型煤化工、大型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化装备的任务。早在2006年,沈鼓就打破过去一事一议的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变为战略性、长期性的“捆绑式”合作,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专门研发机构——大工研究院。

“这一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仅仅是校企 牵手联姻 ,更重要的是使大工教师融入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入驻校园,研究院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因为企业离市场最近,它知道国家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姜大任说。

据了解,在资金和人才投入上,沈鼓集团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项目研究经费,并选派部分研究人员入驻校园,大连理工大学则以主要研究人员、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科技信息等作为投入。“在这里,大学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沈鼓的科研课题,工作津贴由沈鼓发放,项目评审后还可依据等级享受与企业科研人员一样的创新奖励。”沈鼓科技管理部的伊洪丽告诉记者。

大工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授王跃方说:“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正是有了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优势,才对应了沈鼓集团的重大技术需求,帮助他们解决了压缩机、蒸汽轮机、通风机、泵类产品、大型容器等产品研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大工研究院研发团队在重大装备产品核心技术、重大工程集成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持续攻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由他们独立承担的水导轴承堆焊技术研发项目,就是突破核电装备国产化的一项技术瓶颈的成功范例。

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正是有了大工研究院这个特殊的科技团体,才能把科技投入资金花在刀刃上,获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陆续进入市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

自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50多项,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制造,多项重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被行业誉为“摘得压缩机皇冠上的明珠”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大型煤化工压缩机等四大核心产品,均依托研究院的平台突破了核心技术。

(原标题:沈鼓:把研究院建在大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