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31日电(记者韦慧)今年4月,江苏3名不足10岁的男童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肉”的情节,一对亲兄弟被严重烧伤。动画片是儿童时代不可缺少的陪伴,而其中的暴力却日益成为孩子成长的“危险因素”。

家住杭州的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今年5岁,看了一些武打的动画片后经常模仿片中的情节,把玩具武器绑在手上、腰上,喊打喊杀,全家人无一幸免都被他当敌人“杀”过,邻居家的小伙伴经常被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事实上,儿童影视动画作品暴力的不良影响远不止这些:2013年4月,为了模仿动画电影中的场景,深圳1名5岁的小女孩撑着雨伞从6楼跳下;2012年12月,合肥一名4岁男孩在家模仿动画片中武侠人物,不慎用菜刀割下了自己一小截手指……

一系列悲惨事件直指暴力动画片最大的危害:引导儿童模仿,去做他们不能预测后果的事情。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指出,儿童尤其是幼儿园儿童、小学前期的儿童基本属于自然阶段的人,对影视作品中暴力倾向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天然的接近。动画片暴力会让儿童主动模仿。

这种危害性已被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证实,一群孩子通过观看一位扮演成妈妈的实验者用充气锤击打充气娃娃,孩子们的暴力倾向也随着显示增强。

袁辛说,暴力动画片的危害不仅在于会引起儿童的直接模仿,还在于对儿童心理和行为进行浸润式渗透。暴力作品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会通过孩子未及成熟的思维方式发挥作用,他们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侵犯性行为,如与教师顶撞,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或与伙伴打架等。

抵制动画片暴力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已成共识,但在我国,相关的法律约束并不完善。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导演方磊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如传播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将要负法律责任。但是,对禁止什么、怎么禁止、谁来禁止等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很多国家的政府几乎都采取严格的分级制度来保护未成年免受暴力的侵害。日本动漫界实行严格的业界自律分级制度。美国政府根据电影内容的暴力、色情、血腥程度等,对电影进行分级,限制孩子观看那些程度较深及很深的影片。

方磊说:“由于没有像国外那样成熟的法律规定,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只能在自己心中设一个度。在面对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地方会借鉴国外经典动画片的场景。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暴力打斗场景,一般选择删去。对于剧情需要必须加入打斗场景的,会用flash做特效,淡化打斗的过程,强调打斗的结果,将打斗场面做的 Q 一点,可爱化,一下就分出胜负。”

一些动画片的导演认为,动画片离不开“动作”。从表现方式来看,暴力是动画片的一个重要戏剧因素,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可能在动画片中不出现暴力场景。但是在传达方式上,必须控制暴力内容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所表现的力度以及趣味倾向,这两者的平衡,是目前最难把握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堵只能疏。

袁辛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动画制作方、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引导,对于不可避免涉及暴力等场景的内容应加以特别的说明。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熊培云认为,父母应该加强在儿童接触影视动画作品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应该和儿童一起讨论节目内容,解释有歧义的或者干扰性的材料,或者探究节目中的概念,从而使儿童对动画片里的暴力因素形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

(原标题:动画片暴力何以成孩子“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