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6月6日电(记者 吴小康)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2011年3月份起启动治理工程,通过植物萃取、化学修复等方式修复土壤,目前首期项目已初步完成。

2001年6月,环江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环江河上游的3家选矿企业的尾矿库溃坝。洪水退后尾矿及废矿渣沉积于被淹没的两岸耕地上,造成洛阳镇、大安乡、思恩镇9000多亩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福龙村村民陆未晚说,洪水过后,庄稼出现大面积死亡,第二年发现地里无论种什么都长不出来。调查取样发现,农田土壤酸度过大,铅、锌、硫、砷等元素含量超标。

陆未晚说,污染事件发生后,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土地修复工作,采取撒生石灰的办法,改善土地板结问题。

经过两年治理,目前首期工程项目区所有修理治理工作、作物测产工作、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工作等已全部完成。经测算,项目区桑树年产叶量比非污染区低15公斤;而甘蔗和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均高于非污染区土地产量。

有专家指出,重金属会对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破坏,其治理过程具有长期性,加上尚未探索出成熟的治理方法,短期内根治重金属污染难度很大。

资金短缺也是治理工作面临的难题。环江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对专项治理资金投入有限,在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到用于开展大规模治理土壤的足够资金。有关负责人介绍,环江县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共有三期,一期工程需投入2450万元,治理每亩受污染土地平均成本近2万元,即便按这一标准治理污染土地,当地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

(原标题:广西环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首期项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