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6月7日(记者吕冬 海明威)在这个被喻为中国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时候,当一支人数相当于瑞典总人口的高考大军7日进入考场,正在成都参加财富全球论坛的世界500强高管、学者和专家为他们的未来支招:培养“软技能”。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说,很多大学毕业生缺少“软技能”,在学校学习了知识,却不具备一些雇主看重的软性技能。

在她看来,所谓软技能包含跨文化、跨领域工作的能力,好奇心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意愿。

“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创新,都是科技跨界的结果。”柯爱伦说。

她说,杜邦跟一些中国高校合作,招聘优秀学生实习,以此增加求职者和企业的相互了解,但教育体制改革尚需跟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

今年中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需求降低。截至5月中,在高校集中的北京地区,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签约,上海的总体签约率也未过半,均较往年有所下降。

一边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此,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伙人陈立凯认为,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麦肯锡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教育者与雇主密切合作、并在学生教育早期就开展合作是全球成功就业培养案例的两大特点。雇主参与学校课程设计,让员工参与授课,校方则为学生安排长期的实习工作机会。有些雇主甚至在入学前就给予学生聘用的承诺。

陈立凯认为,这些全球最佳实践对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他说,技能错位是中国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将来可能会出现人才过剩。而农村则会出现人才极度匮乏,形成高水平技术人才短缺、低技能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

就业难是个全球性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经济体和欧盟青年失业人数增长了近四分之一,预计到2016年前,这些地区青年失业率将在17%以上。

该组织预测,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工作状态将是打零工,向正式工作转移的过程将日趋缓慢和艰难。

真格基金主管合伙人徐小平认为,中国教育希望孩子独立、有创造力,但同时却不鼓励学生自己做主、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软技能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鼓励青年人自力更生创业是解决就业最根本的途径。

(原标题:企业老总和专家认为"软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硬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