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6月8日电(记者张钦)虽然不知道“中国第一古梨园”被列入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意味着什么,但皋兰县什川古梨园的果农陶启青依然感到很自豪:这片古梨园或许会减少古树逐渐减少的颓势,得到更多保护。

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19个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系统。其中,甘肃省皋兰县什川古梨园以古梨树存量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的独特优势入选。

从兰州出发沿奔腾黄河而下20多公里,河岸一块扇形的开阔地陡然出现在眼前。3900多亩的古梨园一片浓绿,与周边褐黄色群山恰成反差,令看惯了西北苍凉的游客颇感养眼。

走进梨园,枝繁叶茂的古梨树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共有古梨树9082株,其中树龄在二百年以上的古梨树2000余株,三百年以上的600余株,四百年以上的72株,最老的树达450岁以上。

见到陶启青时,这位年近七旬的果农正在耍杂技般修剪古梨树。他脚踏一根长达二十多米的独木梯子,提着农具上了树。这种状如蜈蚣的独木长梯,是什川古梨园特有的农具,当地人称天梯。像陶启青这样的果农,被称为“天把式”。

另一位老果农魏永吉道出了古梨树年过数百仍然硕果累累的秘密:独特的嫁接技术,使梨树不断青春焕发,而且一棵树上最多可以结出香梨、冬果梨等10多种梨。

为保护好古梨树,皋兰县今年特意成立古梨树保护局,所有古梨树编号立档,严禁各种毁林行为。

但陶启青高兴不起来,像他这样的“天把式”越来越少,据什川镇政府统计古梨园所覆盖的4个村仅有不到百人,年轻人宁愿到外地务工,也不愿意学这门绝技。古梨树虽然仍结硕果,但与桃树等果木相比产量不高,年轻的果农已经在梨园边上大面积地种起了桃林,大有桃园包围梨园的态势。

甘肃省农牧厅农经处处长徐麟辉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意味着当地群众继续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让农民以传统方式得到更高的收益,调动他们的传承积极性,是众多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面临的共同课题。

出路或许在于休闲农业。皋兰县什川镇副镇长张银林说,古梨园现有115户休闲农家乐、农家庄园,2012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年均带来4000多万元的休闲旅游收入。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古梨园有2000多户农户1.2万人,从事休闲农业的当地果农只有1000多人,证明大多数人并未从古梨园旅游中获得多少利益。

张银林说,当地为加强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今年开始为古梨园果农发放一笔保护古梨树的补贴。下一步考虑对在梨园中建房的群众进行搬迁,使梨园恢复原生态的面目,为古梨园的保护与统一规划休闲旅游开发打好基础。

“我想古梨园一定会被大家保护好,但树也有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想法和活路。这就需要不断想办法。”魏永吉说。

(原标题:“中国第一古梨园”面临“活态”保护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