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6月8日电(记者薛艳雯)三名身穿初唐朝服、手执笏板的官员神情肃穆,沉稳自若,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谈事宜。他们身旁站着三名异域使者,拱手躬身,毕恭毕敬,像是在等候消息。

这是唐章怀太子墓道东壁《客使图》所绘的情景。章怀太子即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次子李贤,陵墓位于陕西咸阳,离活动主会场、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约3公里。

“章怀太子墓的《客使图》是唐代墓葬壁画的精品,也是最直接反映唐代对外交流的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说。据程旭等专家考证,《客使图》描绘的是唐代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丝绸之路连通唐都城长安与西域,各国使节聚集长安。据史料记载,当时“万邦来朝”的都城中外来人口不下十万。“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程旭说,“相对于中原本土而言的外来文化也与汉文化交互融合,形成了 胡汉交融 的历史景象。”

按照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墓葬壁画多以墓主生前生活为题材,因此,唐墓壁画客观反映了唐代制度和习俗,更是“胡汉交融”盛景的明证。

东壁《客使图》三名外国使者中,左侧者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束革带,足穿黑靴,很可能是唐称“佛菻”的东罗马人;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插双羽,身穿红领宽袖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应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右边那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毛皮窄裤、黄皮靴,被推断为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靺鞨族使者。

章怀太子墓道西壁的《客使图》也绘有被推断为来自突厥、吐蕃和大食国的使者。

“这些使者中,新罗、靺鞨等都与唐关系密切,古以左为上,所以将其绘在墓道左边的东壁上。而突厥、吐蕃等则是唐代最大的军事对手,也是唐对外交往的重点,”程旭说,“可以说,两壁《客使图》囊括并清楚勾画了唐代整个北方对外关系形势。”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统计,中国至今已发现唐壁画墓138座,陕西关中地区占71%,另外还分布在北京、山西、河南、新疆、湖北、浙江、宁夏、广东、重庆、吉林、青海12个省(市、自治区)。程旭考证发现,外来文化元素在唐墓壁画中比比皆是。

在众多壁画中,胡人不仅以使者形象出现,还以仪卫、贡人、胡客等身份出现,如李凤墓中牵骆驼的丝路客商形象等。此外,异域器物、外来食物等,都频频见诸唐墓壁画,佐证了唐代与异域民族密切的往来。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通过唐墓壁画,不仅能看到外来文化影响中原地区,还能看到唐文化影响着异域。”程旭说。

(原标题:专家:唐墓壁画见证中外交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