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王昆)走进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植物园东侧的徽园,如果不是还在施工中,真如同时空穿越,让人错以为是徜徉于安徽古镇。已经成功实现异地复建的17栋明、清时期的安徽古宅,是52岁的保定市民刘希乐11年来奔波于安徽、江西、浙江多地,费尽周折一砖一瓦迁移而来的。

对因木雕收藏而与古宅结缘的刘希乐而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那些即将在这代人眼中逝去的老房子、让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徽州古宅重新焕发生机是他最大的愿望。

刘希乐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爱好收藏字画,后来喜欢上了收藏木雕。从购买木雕开始,逐步发现了徽州木雕,并顺着木雕看到了老房子。

让徽州古宅异地“复活”的想法最早是如何萌生的呢?刘希乐说,见到这些老房子的第一眼,就被它们历经岁月磨砺的沧桑感和精美做工深深震撼,实在不忍心看着它们就这么破烂不堪下去。当时有的老房子里甚至还养着猪、牛等牲畜,严重威胁到老房子的安全,痛心不已的他下决心跟时间赛跑,把它们一件件“带回”家乡。

端详着这些老房子,刘希乐如同一个父亲注视着心爱的孩子。他曾打算修葺好第一栋老房子改作茶楼用,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已经迈入了第11个年头。

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翰林第”里,刘希乐如数家珍地细数起背后的故事。刘希乐说:“据当地老百姓讲,这个房子里出过三个进士,一个钦点翰林。所以我们拆这个房子的时候,就叫翰林第。它的雕花、造型都比较独特,它的天井造型,跟别的房子都不一样,它很有保存价值,代表了徽派建筑的特色。”

记者看到,虽然年代久远,但翰林第内部木结构仍然保存完好,房梁是少见的“官帽梁”,在两侧梁柱上雕刻着一对鱼身龙头的木雕“鳌鱼”。

在原址拆解老房子是一个颇为考验耐力的技术活,对技工师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极高。为确保复建严格按照原构造进行,从门板到雕花的每一个部件都会被工作人员细心地编号,并通过大量的视频、照片逐一记录。仅“翰林第”这一栋建筑就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来拆解。

为了让复建后的老宅子尽可能地在工艺和材质上接近原貌,刘希乐处处留心,找寻同样富有历史积淀的建筑材料。刘希乐说:“我们用的全部是老料,用老的工艺去做起来的,包括那些柱墩、柱杵,都是老的,都是比较有一定文化沉淀的东西。”

不仅材料要求原汁原味,有经验的技工师傅也是刘希乐从房子原址所在地千里迢迢请到保定,主导老宅的复建。

从2010年动工至今,占地50余亩的保定徽园已完成了17栋古宅的复原。透过这些明清时期的官宅或商宅,现代人可以直观地领略当时徽派建筑的水平造诣,刘希乐希望能与全社会共同分享和欣赏这些建筑之美。

刘希乐告诉记者:“文化不是某个地域独享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徽派的建筑到了保定,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保定徽园也带给了刘希乐无限的成就感。他自豪地说,在全国古宅收藏圈里,复建保护工作论规模这里是北方最大的。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也跟儿时记忆中的一份徽州建筑情结分不开。“在保定,淮军公所是李鸿章时期建的,因为小的时候也在那里玩,看到那些马头墙,我从小就有这种情结,包括东大街、西大街,都有徽州建筑的符号。”

为实现复建古宅的梦想,除了多年艰辛奔波挥洒的心血,刘希乐更倾尽了自己几十年经商积累的所有家产,变卖了许多收藏多年、难以割舍的藏品,斥资数千万投入到徽园建设中。

刘希乐说,如果进展顺利,徽园将在3年内完成,总共复原20余栋老宅子,每一栋古宅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展示不同文化内涵。这些徽派建筑会被用作书画展示、瓷器展示等各种主题文化的传播展示功用。让古宅重生,他会为这个梦一路追逐。

(原标题:河北“古宅痴”异地复活17栋明清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