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咱吃喝安全的保护区”——探访东北农村自留地现象

新华网长春6月19日电 东北的气温正一天天升高,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农民窦洪芹带着6岁的孙子在细雨中打理着自家房后的小院,空气中微泛着农家肥的味道。窦洪芹说,在这片2分多面积的自留地里,除了种着菠菜、香菜、大葱、土豆等蔬菜,还栽着海棠、苹果等果树。上的肥料主要是马粪和牛粪,这里没用过化肥,没喷过农药,种子也是精挑细选的。

“孙子还小,吃水果、蔬菜就得吃放心的。轻易不在外面买,万一农药喷多了有毒可咋整。”窦洪芹说,这片自留地是她全家吃安全农产品的“保护区”。在她家前院,还有6只母鸡。这些鸡不喂人工饲料,只喂稻糠、苞米面、野菜。鸡和蛋都不往市场卖,留给自己家人吃。

这种以原生态方式耕种、自给自足的“自留地现象”,如今在东北地区农村颇为普遍。农忙时节,农民们一边在相对面积大的承包地上使用农药、化肥实现粮食增产目标,一边在相对面积小的自留地上为自家的食品安全坚守着原生态。

九台市龙嘉镇莲花村农民吴东颖家的自留地有1亩多,地里种着茄子、豆角等蔬菜,棚膜里栽着水稻,屋里的炕上还养着400多只鸡雏。她说:“上过化肥的,茄子吃不出茄子味;喂过饲料的,鸡肉吃不出鸡肉味。”

随着城市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年来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人们对农产品的认识和需求也发生着转变。以无农药残留、农家肥、口感好等为特质的“笨产品”愈发受欢迎。笨鸡、笨猪、笨蔬菜、笨水果等不仅被农民认同,也日益受到城市消费者青睐。

农民王和告诉记者,使用农药、化肥就意味着承担食品安全的风险,农药、化肥本身具有“毒性”,所以承包地上的蔬菜瓜果也免不了沾染这些“毒性”,自己吃不放心,但不使用这些东西就确保不了多打粮食。承包地与自留地采取不同理念耕种,也是农民在经济收益和吃喝安全的观念发生矛盾时的无奈之举。(记者朱海黎、王昊飞、宗巍)

(原标题:这是咱吃喝安全的保护区——探访东北农村自留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