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区紧挨着黄河的北滨河路上,一个孤零零的巨大桥身止步于此,无法落地,被戏称为“断头桥”;东边,去年年底刚刚通车的金雁大桥在修好后不到半年又“加装”人行道,平接南滨河路的桥头更是个突兀的大下坡,行车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每每经过都会摇头叹息:“这到了冬天结点儿冰还不是事故高发区?”

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桥”是持久热门的“吐槽”话题。地方政府架桥原本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好事,反成被指责的口实,相关部门也颇感委屈,自觉好意遭歪曲。笔者以为,不能怪网络反映出的公众声音里有戾气,而应该想想做决策前是否缺少公众充分的酝酿和广泛的参与。

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在意见的交互中,公众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更日渐浓厚,这都是如今政府决策能够广纳民智的利好条件。

规划出炉或决策出台前,如能将规划的方案或预设的决策放置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发酵,在利益的平衡和取舍间,虽未必能够产出一个人人满意而又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案,但重要的是,在参与中,公众能够感受到来自政府的重视和在意。

当然,重视民意并非追随民意,公众不都是专家,表达的也只是和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意见建议。只是,政府的决策少些父母式的“好意包办”,公众自然就少点“蒙在鼓里被决定”的怨气。政府如将汲取民意当作“走过场”,导致的必然是事后不满情绪的潮涌。如肯实实在在附身倾听,真诚表达难处,换来的也定是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记者王博)

标签:民意 公众 黄河 兰州 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