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阳红09”船7月10日电(记者 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日在南海完成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10次下潜,超额完成了第一航段的所有预定任务,采集到了冷泉区和海山区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

10日,“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北部下潜,目的是探索这一海底区域的地质特征和生态系统。“这个区域是一个凸起的小山包,我们到达的区域全部被沉积物覆盖,有零星海参和海绵等生物分布。因为这个区域海流太大,所以未能采集到样品。”10日搭乘“蛟龙”号下潜的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告诉记者。

此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声学工程师张同伟和周怀阳一同下潜。

这次下潜结束后,“蛟龙”号在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已下潜10次,包括8次预定下潜任务和2次机动下潜。“蛟龙”号分别在南海冷泉区和“蛟龙海山”区下潜5次和4次,最后一次下潜是探索冷泉区北部区域。

在10次下潜中,“蛟龙”号采集到大量海底生物和地质样品,包括大量贻贝、毛瓷蟹、帽贝、多毛类蠕虫、铠甲虾、长额虾、蜘蛛蟹、铁锰结核、火山岩石、不同种类的海参、海百合、海绵和大量碳酸盐岩及沉积物样品等。

“蛟龙”号还在南海测试了长基线定位系统,在海山区的工程下潜中,长基线正确跟踪了潜水器航行,绘制出航行轨迹,初步达到定位系统试验目标。至此,“蛟龙”号已拥有定位更精准的长基线和操作更简便的超短基线两套声学定位系统,互相弥补,配合使用。

10日17时10分左右,“蛟龙”号被回收至母船“向阳红09”甲板后,“向阳红09”立即起航赶往厦门,预计11日上午抵达厦门锚地。人员轮换和补给设备及物资后,“蛟龙”号将起航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的任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二、三航段将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

(原标题:"蛟龙"号超额完成试验性应用南海航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