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7月11日电(记者周润健)“热在三伏”。7月13日将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专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所谓 “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某日开始,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那么,“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史志成介绍说,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具体今年“三伏天”来说,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计4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

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原标题:今年"三伏"40天比去年多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