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常回家看看吧!家里的老人多久没有打电话联系了?他们在家身体好吗?天热了,他们舍得开空调吗?”这是10日苏州一家网店出售“代为看望老人”服务的广告词。

这一商机,源于不久前正式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2款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对“常回家看看”入法,虽有不少争议,而精明人士却已从中看到了商机。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仅我省范围内,至少已有8家网店在提供“代为看望老人”的服务。

文首提及的苏州这家网店,是以经营外贸服饰为主业的。店主陆建华告诉记者,看到“常回家看看”入法新闻炒得沸沸扬扬,他便产生了出售“代为看望老人”服务的想法。“10日凌晨才挂上去,第二天一上线就收到十几个人咨询。”陆建华自己是从外地来苏州的,对那些在外奋斗不能经常回家探望父母的年轻人,很能理解:“其实,很多人都想多陪陪父母,只是因为工作这一类原因,心有余力不足。”

上门探望、陪聊天、陪散步,甚至为老人洗澡,烧一顿可口饭菜——陆建华说,这些服务,他的网店都可以提供。他在省内有很多朋友,也大多认同他的想法,愿意在苏州以外的地区协同提供服务。至于收费,按交通、服务类型及耗时等,协商确定,比如陪同城的老人聊天解闷,1小时收费30元左右。

记者浏览发现,盐城也有一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网店。店主刘林玉,是80后女孩。据她介绍,自己学过医,懂一些心理学,还做过一段康复工作,“在照顾老人方面,有一定优势”。她在读书期间就曾看过一个数据报告,其中讲到将来数年国内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因此,大半年前她就想到做这样的服务,又赶上“常回家看看”热炒,不过,“宝贝”挂上去了,“还没有真正达成过一笔交易”。

不止是小刘的网店,省内几家提供“代为看望老人”服务的网店目前都还没有达成交易。而北京一家名为“小高办事处”的网店,标注“跑腿、看望老人亲属”的服务已经出售了23次。

“对老人来说,他们真正想见的是自己子女,而我们只是陌生人。同时,信任也是个问题。陌生人进门,多少会让人有不安全感。”刘林玉说,她也担心自己上门看望老人期间,万一出现意外,可能会产生纠纷,“针对这类线上出售的服务,如果线下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就好了。”

陆建华也还没有拿到一笔敲定的订单。不过,他的想法更为积极一些:“淘宝网本身就是一个第三方平台,卖家实名注册,买家购买服务如果不满意,可以选择退款,也可以进行投诉啊!”

老人们能接受这样的服务吗?在南京街头,记者采访了年过六旬的市民陈焕阳。陈大伯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常年在外地工作。听说有这样的服务,陈大伯有点吃惊,“陌生人来看我?跟他能聊些什么!”他表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儿女们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能减缓老人的孤单感。如果子女确实因为离家远、工作忙不能常回家,请人代为看望,做父母的也都能理解儿女这一番心意。

江苏恒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亮认为,陌生人登门看望老人,确实存在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有可能滋生一种新的诈骗手段,比如,犯罪分子会以 代为看望老人 为名施行敲诈勒索。对此,最好的防范就是自己回家看望老人。”他认为,代为看望老人,其实是将亲情变成了商品,而实际上,商品是不能取代亲情的。

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教授金一虹认为,这种方式的确有其局限性。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即使安全有保障,子女也不能就此心安理得地以为自己尽了孝心,“代为看望”毕竟不能代替自己常回家看看。而从现实角度看,当然也不能忽视它的积极意义,“ 请人代为看望 也不失为一种表达亲情的方式。”

从目前情况看,网店出售代为看望老人服务还处于“新鲜概念”阶段,极少有人真正运用了这一方式。就像出售服务者陆建华所说:“做生意是其次,还是希望大家都能 常回家看看 。如果有人在网上看到我的这个服务,能够想起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回家看看,那也就够了!”

(原标题:"常回家看看"也可网购?网店代看老人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