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 我国经济“中考”成绩于昨日出炉。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业内认为,这一数据并未超出市场预期,这主要受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我国潜在生产率下降以及调结构成政策主基调等因素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7月16日接受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解读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在访谈中,马建堂表示,目前有两大长期因素制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是劳动力供应变化使得人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

以下为访谈实录:

【马建堂】我前面和网友交流的时候说过,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根本变化。当然,基本面也还变了一些,变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供给格局有变化。因为这几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放缓。2012年16周岁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22亿,比上一年绝对减少了205万。中国老龄化60周岁以上的人口,2012年已经达到1.97亿,占我国大陆总人口的14.3%。

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总量首次出现绝对减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人工成本。所以,这几年人工成本增加得很快。有些纺织企业、制鞋企业就转移到东南亚去了,因为那边的人工成本更便宜。人口和劳动力供应格局的变化恐怕是我们的基本面发生了一点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一个,就是资源环境。我们国家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不高,特别是资源利用的效率还需要大幅度地提升。现在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讲,还是很低的。我这里有一组稍微老一点的数据,2009年我国每万美元GDP的能耗7.68吨标准油,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是1.92吨,其他的欧洲发达国家是1吨多一点。而2009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8.6%,但是消耗的煤碳占全球的62%,消耗的淡水占全球的14%。所以,现在大家对资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是劳动力供应变化使得人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我们的约束增强,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了,这就是长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