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8日专电(记者 杨丽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场景,在青岛中山公园如昙花一现般仅仅存在了3天。中山公园为了让人们能在城市看到萤火虫飞舞的景象,从广西引进了1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3天就死去了一半。这样奢侈的浪漫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值得吗?

园方解释说,引进之前就了解过萤火虫的死亡现象,萤火虫成虫只能存活7到15天,首批萤火虫从广西青岛的路上就走了两天,到14日,部分萤火虫实际已经到了寿限。再就是大量游客观赏萤火虫时使用了闪光灯,这也加速了萤火虫的死亡。公园方面还表示,他们已经给广西的萤火虫繁殖基地报了增加萤火虫的计划,一直到8月25日,每周都会从广西补充5000只萤火虫。

明知道萤火虫生命短暂,还要跋山涉水引进,这样的逻辑本身就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查阅资料显示,萤火虫生长于有水、湿润的环境,没有光污染的暗夜,茂密的草丛、自然的植被环境当中,是非常脆弱的昆虫,环境稍不合适就很难生存。现在,萤火虫越来越少,就是因为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

为了短暂的美丽,为了满足大家在城市也能看到萤火虫的美好心愿,从外地引入一些生物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尊重生物本身的特性,不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仅凭主观愿望来行事,最终会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那些水土不服的生物命运堪虞,大量的资源也被浪费。

每种生物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的减少往往就是环境恶化的最外在的显现。虽然,不少城市已经在大力进行环境整治,种了更多的树,造了更多的公园绿地,治理了污水,但是生态依旧脆弱。有很多人遗憾在城市里看不到星星,听不到鸟鸣,再也看不到萤火虫,可是这种简单引进的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终不过是昙花一现。

很简单的道理,城市生态环境好了,适于萤火虫生长的环境存在了,萤火虫就有可能自然回归。那些用来买萤火虫的钱,何不用来改善环境以图永续呢?

(原标题:从广西运到青岛的萤火虫:奢侈的浪漫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