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9日电(记者吴宇 许晓青)面对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与快速城镇化进程的矛盾,一个“地下造城”的时代正悄然来临。无论是普通住宅小区地下连片车库的建设,还是新型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的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受重视与利用程度前所未有。如何迎接“地下造城”时代,避免“走弯路”、“下错棋”,原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地下空间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

以原中国馆、主题馆、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为重心的世博园区AB片区,在世博后被规划定位为“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的商务街区”。其中,仅18.7公顷的B片区就规划了28幢企业总部大楼,地上与地下的建筑面积分别达60万平方米和45万平方米。

“如果28幢大楼单独设计、建设,空间使用势必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弊端一旦形成,将难以逆转。因此,重要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浩说。

据介绍,原世博园区地下空间主要功能包括:地下道路、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文化娱乐、地下能源中心、市政综合管沟等,几乎涵盖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所有类型。

按照规划,到明年底,B片区的28幢企业总部大楼将全部结构封顶。未来,从每一幢大楼的地下空间,都可通达轨道交通8号、7号和13号线;多达两万个地下停车位以及公共通道和人防工程将实现共享。由于统一规划,每幢大楼不必建造各自的机动车地下车库出入口,仅一个出入口及坡道就可节约地面土地500平方米,“寸土寸金”的B片区绿化率将达到20%左右。

“如果仅仅是卖地造楼,原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就没有创新,每幢楼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 四合院 。借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和统一管理,不仅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了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原世博园区的整体功能和品质价值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促使各投资方和管理方形成 公共空间 的新理念。”丁浩说。

将绿色科技引入地下空间

在原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城市未来馆”,一个采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的新能源中心静静“藏身”在地下二层一隅。周边约15.5万平方米场馆建筑的冷热供应,都来自这颗“新能源心脏”。

据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士芳介绍,经过世博后的技术改造,这座新能源中心水源热泵系统的能效表现明显优于常规空调系统。经测试,冬季每天可节约标准煤近2.12吨,夏季每天可节约标准煤近3.54吨。同时,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能源供应还增加了太阳能和风能。下一步,原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将研究复合能源系统的集成构建,研究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的系统配置及并网方案,研究建立区域能源系统的运营机制。

除了新能源,原世博园区在后续开发过程中,还将BIM地下空间管理技术、基于模糊识别技术的地下空间反向寻车系统、地下商业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成套技术等多项绿色科技引入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一个全新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原世博园区后续开发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是:绿色建筑实施比例要达到100%,新建建筑区域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利用率大于30%,整体建筑节能率高于65%。近日,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向城市最佳实践区颁发了LEED-ND最高级别铂金级预认证,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北美地区之外首个获得这一级别认证的项目。

在近日举行的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和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地下空间与现代城市中心国际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彭芳乐认为,随着以原世博园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城市区域不断将地下空间开发的探索引向深入,相信“地下空间让城市更美好”这一理念,将会在中国多个城市逐步得以实现。(完)

(原标题:如何迎接"地下造城"时代——原世博园区后续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