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诚

问:斯密著作中也有类似的“万有引力法则”吗?

答:人文社会现象的歧异性必然较高,当然没有漂亮的单一“引力法则”,可用来解释复杂的现象。这一点斯密完全比不上牛顿,但斯密的著作中有许多结构、手法、思维是牛顿式的。以分工这个概念为例,《国富论》首篇首章就举制针厂为例,说明如果能有效分工,每个工人每天可以制出4800支针。斯密对分工的解说方式和牛顿相似,先说明具体现象,然后得出一个强有力的概念:经济行为的本质就是交换,你我为何有能力和他人交换?那是因为社会分工之后生产力大增,成本降低,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所以分工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首要因素。

接下来斯密得出另一项重要的推理: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规模大小的约束。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小诊所每日的营业额只有1万元(市场规模大小),分工程度就必然不细(两三个人就够了)。如果大医院每日的营业额超过十亿元,那么连领药品都要分工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这种推理手法就是牛顿式的:从现象到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再向外延伸。在《国富论》里,斯密只提过牛顿一次:1717年参加财政大臣会议,讨论对中国、日本、印度贸易时,金银的价格兑换比例应如何制订。斯密的时代和知识圈,笼罩在牛顿式的科学态度和推理方式下,虽然不易从著作中直接感受到这一点,但只是对比双方的结构和手法就可一目了然。

问:斯密与牛顿的相似性是学界共识吗?

答:试举三个例子。经济思想史学界的名人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1927-2011)在《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指出:斯密的两本名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就是斯密把牛顿的方法论先应用到伦理学上,然后应用在经济学上。”亨利·彼特曼(Henry Bitterman)说,斯密的手法是“把牛顿实验主义的技术应用在道德问题上”。

问:这些解说都很清楚,我也能接受,但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

答:20世纪的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学派,大量使用几何图形和数学,基本的手法就是把牛顿式的物理学应用到经济学。斯密的自由经济主义、市场机能说、看不见的手这些基本原理,仍是今日经济学的根基。我希望各位能理解一个看似无关但其实密切相关的事:今日经济学的思维仍是18世纪牛顿式的(也有人说是19世纪式的物理学),用数学和图形来分析经济现象。

问:如果今日的经济学是牛顿式的数学推理,那么为什么还要读《国富论》?斯密还有意义和功能吗?

答:《国富论》和斯密式的思维,对数理经济学家来说有两大缺点:(1)缺乏完整的逻辑一致性;(2)无法用公设、公理、定理、引理这种科学语言来表达。如果单从技术面来看,失败的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都比经济学出身的人强多了。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会颁给哈耶克、诺思、科斯这些几乎不会数学的人呢?反过来说,为什么世界级的数学高手,不来抢经济学诺贝尔奖呢?原因很简单:单靠数学工具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经济理论或有用的政策建议,对经济现象的直觉和感受性,不是数学和几何图形所能取代的。数学是重要的逻辑工具,是分析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学的目标,不要把本末搞颠倒了。思维与思想才是更可贵的天赋,只要有真正好的见解,就能找到技术人员来验证,但反之不必然成立。漂亮的理论与严谨的逻辑,未必能解释简单的重要事实。

问:今天的主题是斯密经济学内的牛顿灵魂。这样听起来,《国富论》就像是牛顿《数学原理》的“借尸还魂”版。我有三个困惑:(1)斯密真的那么没主见吗?(2)牛顿的科学观这么轻易就能翻译成《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吗?(3)就算在思维上受了牛顿的启发,并不表示斯密就没有独立的贡献。

答:感谢你提出这三个问题,我心中也有类似的疑惑。只是前面引述的权威文献言之凿凿,我对这个题材又不够内行,不敢大声反驳。我最近看到莱昂尼达斯·蒙特斯(Leonidas Montes)的两篇文章,他提出几个论点:(1)其实斯密的思维不是牛顿式的;(2)甚至连牛顿都不是牛顿派的,这句话听起来就像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3)斯密经济学和19世纪的新古典学派很不同,和今日的主流经济学也很不同,完全没有atomistic-mechanistic(编译:原子机械论的)观念;(4)斯密也没有“一般均衡”的概念,有人说他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奠基者,这个论点完全不成立。

问:愿闻其详。

答:这些论点较微妙,不易简要解说,我试着指出方向,有兴趣的人还是请阅读原文。(1)牛顿常被定位为“理性时代”之父,他是18世纪下半叶知识界的头号英雄,对各学门各行业都有深刻影响,大家对斯密受牛顿的启发与影响这个论点很少质疑。蒙特斯(2003)说,其实牛顿的推理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axiomatic-deductive(编译:公理演绎),而是analytic-synthetic(编译:分析综合)式的。更令人惊异的是,蒙特斯认为牛顿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诠释,positivistic interpretation),是受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件事反映在他的《数学原理》(Principia,1687)内的mechanical philosophy(编译:机械论哲学)。(2)过去认为斯密的方法论比较简单,只是一种较特殊的机械式社会观,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蒙特斯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的。我没有足够的专业判断蒙特斯的论点。这种争论很伤脑筋,好像很重要又好像很无聊。

问:我听得一头雾水,联想起一种说法:如果你不能说服别人,就先混淆他。可否举个明确的例子,说明斯密和牛顿的观点其实很不相同。

答:牛顿的星体运动、古典力学、万有引力、光学分析,基本的分析方法是数理演绎(mathematical-deductive)。斯密处理的议题是人性本质与社会行为,当然不能用数理演绎的方法来探讨。其次,斯密的分析对象虽然是个人,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相互依存影响的共同体。《道德情操论》里有个好譬喻:在社会的庞大棋盘里,虽然每个棋子都依照自己的意愿来移动,但也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全盘。这个譬喻再次说明,斯密的分析手法和牛顿的数学演绎相距甚远。

这两个简单的例子让我倾向于赞同说:牛顿的科学观对斯密的思维确实产生过影响,但对《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本最代表性的作品,大概没有密切的关系。学界也一直有人倾向这个见解。如果你还记得斯密的主要概念是“看不见的手”、“钻石与水的矛盾”、“劳动价值说”、“论分工”,那就更难和牛顿的概念与手法联结在一起。希望这个简单的论点,能说服你而不是混淆你。

(作者系新竹市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吴英燕编辑,工作邮箱:wuyingyan@wxj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