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伦敦7月29日电(记者 白旭)从天津到墨尔本再到伦敦,当20年前林研第一次摸大提琴的时候,她一定没有想到这种优雅的乐器将成为她一生的追求。

采访林研是在一个雨天。她打着伞站在路边,长发披肩,身上透出一种雅致。

林研的父亲是物理学家,喜欢拉二胡,妈妈则从小就每晚都让她伴着音乐入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林研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不过和大提琴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

她4岁半时父母带着她去报乐器兴趣班,结果她偶然间看到了大提琴,“觉得大提琴声音比较低沉,像人的声音,”于是她跟父母说,自己想学这个。

后来,林研的父亲到墨尔本大学工作,她也随家人到了大洋洲,带着自己的大提琴和对大提琴的热爱。

到伦敦是另一个偶然。

林研17岁时原本申请了到大学读音乐和法律专业,音乐是兴趣,而法律是将来工作的方向。如果不是那一年她在大师班上认识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系主任戴维·斯特兰奇,或许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律师,过着普通白领的生活。当老人劝说她时,林研内心深处的大提琴梦再次被唤醒了。

就这样,林研2006年只身来到伦敦,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当时她还不到20岁。

回首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林研坦言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

“不止一次我觉得练琴练不下去了,总是拉得不够好,”追求完美的她有时觉得自己很笨,或许不是那块料。

但是每当静下来,她还是放不下手里的琴弓。“慢慢地我意识到,其实是自己练习的问题,不能太急于求成。”

现在林研已经毕业,在皇家音乐学院当老师。她平时会到很多地方演出,6月初刚刚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里面的三支曲子都是她从小就开始练习的。

她的偶像是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我见过他一次,在曼彻斯特上他的大师班,”林研说。在她的印象中马友友“非常谦逊,讲作品的时候会联系到很多背景,比如一幅画或者一个国家,给人很多灵感”。

在林研看来,音乐包含了很多对人生的理解。因此,她不断充实自己。忙碌之余,她喜爱旅行。“有时到别的国家去参加音乐会,之后我都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到处转一转。”

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美术馆。“我相信艺术是相通的,”她说,“比如法国印象派的画作就和一些曲子很像,比如德彪西的作品,色彩鲜艳,感情浓郁。”

令她最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中国。“尽管我大部分时间是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度过的,我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从未改变过。”

林研把一些中国的乐曲改变成大提琴曲,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离家、离自己出生的地方更近了。”

林研的一个梦想是把中国的乐曲介绍给更多的人。“我用西方的乐器来演奏中国的曲子,这样外国人更能接受,我也非常愿意和他们分享我对家乡的爱,”她说。

对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林研则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真的很重要,能够帮助启发孩子,增加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气质。”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音乐,即使不是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

如果有谁的确希望成为音乐家,林研说她希望他知道,成功的路漫长而崎岖。“要有耐心,永远不要放弃,”她说,“每次练习之后,我们都同自己的音乐梦想更近了一步。”

(原标题:辗转半个地球的大提琴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