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足迹遍布世界。留学人员不仅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激增,加上国外经济状况不佳等因素,超过7成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形成“史上最大回国潮”。

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今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最大回国潮”遭遇“最难就业季”,留学生的求职之路显然不会是一片坦途。

“海归”真的过剩了吗?今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新华网记者与长期从事人才研究和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展开了对话。

新华网记者:“海归”就业难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海归真的过剩了?

王辉耀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多和层次多元化,“海归”群体已失去往日光环,出现了与国内毕业生同样的就业难问题。

我认为,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由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决定的,不能因此证明“海归过剩”。同时,“海归”就业难也说明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趋于理性,对“海归”群体整体竞争力给予了相对客观的评价。这是一种合理的现象,“海归”本身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水平定位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根据我们的调研,“海归”在6个月之内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难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新华网记者: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海归”回国后都愿意到北上广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都比较差,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王辉耀:近几年,我国“海归”回国创业和就业呈现明显的人数增长趋势。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是前30年的近3倍。

而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人才国际化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

这其实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是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距造成的。目前“海归”回国创业和就业存在严重的扎堆现象。根据我们刚刚发布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在抽样调查海归回国,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吸引了70%的“海归”人才。

现在留学生回国人数按照教育部统计是20多万,按照目前在校三千万大学生比例来看,才0.4%,非常低,跟国际一二十倍的差距。这也说明,未来我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新华网记者:您曾说过,创业已成为当代留学人员时代特征。今后,这一特征会否发生改变?

王辉耀:我想这一特征会持续并且加强,不会淡化。根据“千人计划”吸引的人才数量来看,其中1/5 是创业型的“海归”,而且创业型“海归”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海归”创业是发展我国民营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因此,是我国地方政府努力倡导和鼓励的。当前,我国留创园已发展到260多家,仅中关村就有“海归”1万6千多人,全国留创园的“海归”数量应该超过3万人。我认为,现在中国正是进行人才“抄底”的时刻,现在我国各地依然将吸引人才,特别是把吸引海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去年年底,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已批复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不仅如此,随着留学低龄化,大批小“海归”的回国,我国“海归”创业还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新华网记者:一方面是“海归”回国热,而另一方面,移民趋势也非常明显,我国人才流失海外的问题严重,近期,有报道称,“高级白领辞掉工作移民新西兰卖水果”。对于这一问题,您怎么看?移民潮会否给中国人才结构带来变化?

王辉耀:自由流动和移居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人们移民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质量、薪酬待遇或者更好生活环境等。您所说的现象其实只是我国近年大批投资移民的一个缩影,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人才结构很不合理,存在地域上的失衡和层次上的失衡。地域上的失衡,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区域之间人才分布的差异;层次上的失衡更加严重,表现在我国的国际化人才急缺。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指出,在中国大约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在未来5-10年,中国需要7.5万具备全球领导能力的管理者,能满足要求的仅有5000-6000人。

移民潮导致的人才流失,加剧了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短缺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中介机构对投资移民项目的宣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投资移民。

选择投资移民的一般都来自私营企业老板,个体经营者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中产阶级,构成了整个中国海外投资移民的大军,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 根据近两年的申请情况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人员申请越来越多。

截至2009年,在中国拥有出入境资质的移民中介机构就多达1000家之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移民中介机构借助移民潮大大地加强了宣传攻势。根据北京市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的调查发现,全美审批的77家以投资50万美元的投资移民项目有半数在中国进行了宣传 。

(原标题:[网络对话]对话王辉耀:当“最大回国潮”遭遇“最难就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