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31日电(记者丛峰、江毅)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城市,为何能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它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科技秘密”?“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深入老军工基地四川绵阳作了探访。

地处内陆 肩负“国家使命”

2000年初秋,绵阳市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国家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

这基于绵阳有着一座巨大的国防军工科技“宝库”。这座城区人口仅109万的城市,科技人员数量达21万,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里拥有以“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两院院士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60余人,科研实力令人瞩目。

在科技城管委会工作多年的胡国洪,对绵阳科技城的历史定位有着深刻的感受:科技城的工作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目标是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早在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绵阳部署了一批重要的国防科研力量。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绵阳产生了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军转民”的代表。

“绵阳科技城的历史使命和未来方向十分清晰。”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绵阳的国防科研优势, 军民融合 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国防军工事业 两翼齐飞 。”

筚路蓝缕 趟出一条“军民融合”之路

辗转北京、青海,后移师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民融合”发展也走过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一度举步维艰。

中物院军转民发展部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院属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历经十年开展攻关。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到了“举债攻关”的地步,整个研究所每人每天为此背负了10元债务。面对困境,中物院咬牙坚持,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激励,终于攻破难关。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中物院下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

目前中物院在军转民领域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全院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孵化平台建设,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代表,参控股企业发展到100家。

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使绵阳的许多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

“最难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要到街头卖抄手补贴家用。”绵阳九洲集团总经理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周冰说,“但困境倒逼我们走出一条军转民、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九洲集团的前身是专门制造航空仪表的国营军工企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陷入困境。“后来,厂里拿出最后一点家底——2万美元军工留存外汇,从德国引进了一套技术,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开发出全国第一套全频道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很快就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近三成。”周冰说,“这个产品已发展成大家熟悉的数字机顶盒。我们用从民品中赚来的资金,继续抓军工研发,已成为国内多个领域的领跑者。”

绵阳市市长林书成介绍,到2012年,绵阳军民结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1003亿元,在核应用技术、空气动力学等近百项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驱动 探路西部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举国欢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有四川长虹集团研发的强大军工技术支撑。

近年来,长虹先后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了9大系列、5万多只电连接器。目前,长虹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电连接器科研生产基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给长虹带来了什么变化?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高清3D显示芯片以前都是从韩国进口,每片要卖到10美元以上。随着我们的自主研发,价格就降到7.5美元;到我们的产品快下线时,价格又降到5.8美元。”

一切为创新服务。2011年底,绵阳科技城的一座机关单位办公大楼全部搬空,转而邀请科技企业、人才前来创业,这就是科技城创新中心。

“工商税务手续、融资贷款、科技成果交易等,不出大楼,就能全部解决。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凌洋科技总工程师李科说。

经过13年的努力,绵阳科技城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等多方积极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今,这里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各类科技企业创新的平台。

正是有了这样的成长土壤,绵阳一家纯民企岷山实业才敢于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高速、高空、高精度控制的“无人靶机”研发。

在公司董事长燕泽山看来,虽然3年来尚无回报,但这钱“烧的值”:如果没有高性能的“无人靶机”,第三代战斗机在训练中的各种战术动作都难以高质量完成,民营企业也要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标题: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记四川绵阳“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