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3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

2013年7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4升1降。

生产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调查显示,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9.0%和48.4%,比上月回升1.3和0.5个百分点,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为49.1%,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接近临界点。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5.5个百分点,重新升至临界点以上。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走势,表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有所上升。

独家连线:

赵锡军:汇丰PMI与官方背离因消费对经济贡献下降

对于官方制造业与PMI指数继续与汇丰PMI指数背离,赵锡军表示,在中国,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以中大型企业为主。汇丰指数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官方制造业指数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两个指数有差别跟上半年的经济走向有关,上半年的投资贡献力上升,而消费贡献力在下降,服务业对应着消费,所以对应着中小型企业的汇丰PMI指数在下降。

曹远征:7月PMI上升不足为奇 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尽管一般来说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但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向网易财经表示,虽然7月份PMI数据上升,但宏观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在他看来,PMI在50%上下波动时正常的,单月的PMI数据上升不足为奇,只有连续3个月或者连续两个季度都持续上升,才能正确反应宏观经济走势。

田渭东:PMI回暖利好股市 机构将逐渐看多

田渭东指出,从分类数据来看,大型企业PMI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说明国内稳增长的措施,率先在大型企业反应。另外,新订单指数上升,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1.3和0.5个百分点,短期回暖。原材料库存指数及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也在回升,企业有补库存迹象。数据好转,不过还需连续好转数据来进一步确认经济回暖。

田渭东认为,官方数据的回暖有利于提升机构投资者对国家稳经济增长的信心,利好市场。补库存开始后,市场会预期企业经营活动会趋于活跃,会逐步使得机构看多。

张伟明:PMI数据对市场影响偏中性

太平洋 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张伟明向网易财经表示,该数据对市场影响基本中性。7月官方PMI50.3%,环比微升,仍在荣枯线上,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比上月小幅回升,表明经济在稳定恢复中。但中小企业PMI在荣枯线下,表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可能受融资紧张、经营成长上升及需求不振影响而较差,原材料库存指数虽有回升,但仍在荣枯线下,表明需求偏弱影响了上游采购,同时,产能过剩等经济结构问题仍突出。从从业人员指数来看,连续14个月位于荣枯线下,下半年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大。稳增长就是稳就业,稳增长是为调结构赢时间,而促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澳新银行:PMI反弹难掩经济疲态

澳新银行分析师指出,PMI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PMI指数与近期的其他一些指数仍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歧走势。另外,国家统计局停止发布了官方PMI数据中的部分分项数据,而本月的数据则显示,钢铁业PMI从5月的46.8大幅反弹至7月的52.5(6月数据未公布),而钢铁业却仍然保持着全行业亏损。分析师认为,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分析师指出,政府在近期表态将严格控制种工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低整体经济的表现。

统计局解读:

统计局解读:企业信心增强是7月PMI小幅回升主因

从影响因素看,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举措和政策增加了企业发展信心。如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限,激发了民间经济活力;加大棚户区改 造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了投资相关行业的信心;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实体 经济发展和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等措施,改善了企业运行环境和发展预期。数据显示,7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 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走势。调查还显示,有24.3%的企业认为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水平上升,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只 有11.5%的企业认为经营水平下降,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2年7月

50.1

51.8

49.0

48.5

49.5

49.0

2012年8月

49.2

50.9

48.7

45.1

49.1

50.0

2012年9月

49.8

51.3

49.8

47.0

48.9

49.5

2012年10月

50.2

52.1

50.4

47.3

49.2

50.1

2012年11月

50.6

52.5

51.2

47.9

48.7

49.9

2012年12月

50.6

52.0

51.2

47.3

49.0

48.8

2013年1月

50.4

51.3

51.6

50.1

47.8

50.0

2013年2月

50.1

51.2

50.1

49.5

47.6

48.3

2013年3月

50.9

52.7

52.3

47.5

49.8

51.1

2013年4月

50.6

52.6

51.7

47.5

49.0

50.8

2013年5月

50.8

53.3

51.8

47.6

48.8

50.8

2013年6月

50.1

52.0

50.4

47.4

48.7

50.3

2013年7月

50.3

52.4

50.6

47.6

49.1

50.1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自2013年1月起,调查样本从原来的820家扩充到3000家。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2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原标题:2013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