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申城,打破了140年的高温纪录。

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在“战”高温。

这个城市中的老人们,将如何度过140年来最热的夏天?

独居老人、残疾老人、失独老人……这个夏天,他们都在干什么?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四和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40%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三四百个。

早报记者以此为样本,连日走访多名老人,探访申城老人们的夏天。

昨天,上海四合花园,老人刘玉兰(67岁)在家中接受采访。实习生 张日雯 图

昨天,上海四合花园,独居老人沈文娟(85岁)在家中接受采访。实习生 张日雯 图

“每年都这么过,没想到今年特别热”

94岁,家住弄堂,独居17年

94岁的殷秀英住在万航渡路山乐村的弄堂里。

推开15号底楼1室的红色木门,这里是一间21平方米的房间。历经岁月,水门汀地板的红油漆已经斑驳退色。

房间内虽然只有餐桌、衣柜、碗橱和一些简单的家电,但都被理得整整齐齐且一尘不染。

屋里放着两张床,原本为外孙女就近读书加装的小床如今也只有殷秀英想到时随便躺躺。

自老伴过世后,殷秀英就在这个屋子里独自生活了17年。

习惯了自在的空间,殷秀英不愿意去女儿家住,于是,唯一的女儿隔天来照看她。

殷秀英怕热,但这么多年来,房里一直没装空调,住在阴凉的底楼,最热的时候殷秀英也不过打开所有门窗,启动房顶的吊扇和落地电扇,手中再摇一把扇子。“每年都这么过,没想到今年特别热,在家吃不消,准备装空调了。” 她说。

三伏天,殷秀英醒来天还没亮。4点梳洗完,烧一壶水,吃些饼干,就出门散步去了。“花一个钟头,兜个一圈,作为锻炼。”

回来后,喝一瓶牛奶,吃了早饭,7点多,殷秀英又走到一师附小门口跟着其他老人一起做关节操, “年纪大了,不跑不做不行。”

殷秀英的冰箱里有半个西瓜、一小袋毛豆和一盒冷饮。

她从不在外面的饭店就餐,女儿每次都买好菜。夏天,殷秀英爱吃黄瓜和芦笋,偶尔做个红烧大排,吃鱼就挑鱼刺少的鲈鱼,每天做一菜一汤,两顿吃完,既简单又科学。

虽然已经是鲐背之年,床边的月饼铁盒也放着各种药,但是殷秀英仍然显得格外健康有活力。

“两年前房子改造时,墙壁还是我自己刷的。”她说。

每天做饭,还拖地、洗衣、擦草席,殷秀英一点都不觉得吃力,腰杆挺得笔直。“我什么毛病都没有,大概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在康定路菜场要3点起来做营业员,锻炼惯了。”

独居17年,殷秀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生活能够自理,她也不觉得害怕,只是寂寞的时候,她更愿意朝外跑,“跟其他老人一起逛逛笑笑就好了。”

67岁,家住多层住宅,老两口无子女

“天气比平常热,我们要自己保重”

昨天,穿着碎花衬衫的刘玉兰买了两个菜馒头做早饭,两个淡馒头被放在下午当点心。到了中午,她炒了7两菠菜,又做了个罗宋汤,“夏天要多喝点冬瓜汤降暑”。30年来和先生扶持相伴,高温下,两位老人生活特别规律。

起床后,刘玉兰的第一件事是到阳台浇花。在她的照料下,朝北的绿色植物都生机勃勃。擦完阳台,她就赶着烈日出来前去菜场,“买汰烧”都在上午解决,在老伴逛完中山公园回来前,打开空调,吹散房间里的热气。“天气比平常热,我们要自己保重。”

刘玉兰家的大门上贴着红色的“天官赐福”,家虽不大,却窗明几净,还有两个放衣服的樟木箱,沙发和床上铺着篾席。午饭后打个瞌睡,老伴下楼去搓个麻将。刘玉兰也有自己的娱乐,一周里,她或是看着新闻给侄女打毛衣,或是等着老邻居、老同事下午来串门。

医生关照要多喝水,67岁的刘玉兰每天都喝冷开水,她笑着说,“老伴手脚快,素菜他做,荤菜我来烧。”酷暑天,买过菜后刘玉兰没事就待在家里避暑。

刘玉兰和老伴是小区里“老伙伴计划”的受益者,由于老年人多,社区组织起老人结对,定期看望、电话慰问,给老人以精神的慰藉。

住在多层的3楼,刘玉兰和老伴腿脚都不方便,不能爬高,与他们结对的苗先生就热心地上门帮忙擦瓷砖、大扫除。对于邻里和居委的关心,刘玉兰和老伴心存感谢,区里每月送上门的蔬菜,有些刘玉兰不能吃,也会送到居委会再分享给其他老人。前阵子隔壁邻居差点被骗走装脱排油烟机的1500元也是刘玉兰挽回的,“我喜欢管闲事,楼道来了陌生人我都会问问清楚。”

85岁,家住高层住宅,独居7年

“请阿姨工资吃不消,比我退休工资还多”

冬病夏治。伏天里,85岁的沈文娟每周三次到楼下的社区卫生中心在7个穴位贴伏贴,治疗她的老慢支。70岁得了哮喘后, 秋风还没起,她就穿起高领、戴起围巾。“去年也有治疗,季节转换时发了两次,好在今年还没有发,走路比同龄的都要快一些。” 沈文娟笑道。

去年不舍得,没开几天空调,沈文娟家的两个吊扇马力全开就够了,“大热天老人容易出事,今年要是还屏住不开,就要糟糕了。” 沈文娟身体还可以,加上经济上有点负担不起,沈文娟没请保姆,“请阿姨工资吃不消,每个月3500-4000元,比我退休工资还多。”

三年前还可以自己买菜,沈文娟说,年龄不饶人,现在一条鱼一个人吃不完,做几个菜又烧不动,周一到周五,街道订的盒饭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我们家老先生走了七年了。” 60多岁失去了女儿,儿子、媳妇又出了国,独居的沈文娟依靠同楼的19层的侄女照顾,但65岁的侄女仍在上班,多数时候,沈文娟还需邻里的看护。

沈文娟参加了老年拳操队,晨练做操雷打不动,以前能打一小时的太极拳,然而过了80岁,做不了“金鸡独立”了,沈文娟就改做广播操。她还参加了邻里亲读书会,已有十六年。

“有人说时间很空,我倒觉得一个人挺忙。”沈文娟说。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