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8月5日电(记者 赵倩)昔日光秃的山头浸染绿色,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植被丛生,连片种植的饲草苜蓿郁郁葱葱……这是盛夏时节,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看到的景象。

很难想象这些地方十年前还是“黄土露于野,千里无绿草”的景象,这满眼的绿色正是宁夏十年封山禁牧的成果。

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三面环沙,干旱少雨,占据全区土地面积一多半的中部干旱带是中国十大牧区之一。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使得全区林地、草原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化严重。

数据显示,2003年之前,宁夏发生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原面积超过330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90%。

“羊对草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常年累月的啃食、践踏使草原不能自我修复,加剧山区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自治区草原站副站长杨发林说。

为尽快遏制生态恶化的局面,宁夏自2003年5月起实行全境禁牧封育,成为继河北、陕西之后全国第三个全境禁牧的省区。

然而,从“放牧”到“禁牧”,要改变的是农村千百年来的畜牧业生产传统,农民不免为生计发愁。

虽然宁夏盐池县花马镇下王庄村村民马金山现已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但他告诉记者当时的确感到发愁。“说不让放羊,真担心断了收入,毕竟当时家里主要收入就靠养羊。”

不过很快,政府统一为村民修建了羊圈,并对购买种羊、种植饲草等给予大力补贴,马金山的羊群也在几年内增长到两百多只。

“禁牧前每天起早贪黑把羊赶到外面去放,羊还吃不饱,圈养提高了出栏率,收入也增加了”。此外,羊下山进圈后,当地沙害被治住了,许多村民还搞起了温棚种蔬菜。

杨发林说,畜牧业生产不但没有因禁牧萎缩,而且由过去严重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粗放型转为舍饲、园区化的集约型。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宁夏羊只饲养总量已由禁牧前的380万只增加到1507万只。

当然,封山禁牧收获最大的还是生态效益。据盐池县草原禁牧总指挥办公室主任赵志峰介绍,禁牧前盐池县的260万亩明沙丘基本都被固定住了,很多都有了植被,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来自宁夏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结果显示,禁牧以来,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7.4%。

宁夏的农林专家认为,封山禁牧是全面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十年来多地实现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

据了解,目前中国除了有陕西、宁夏、山西等6个省区实施全境封山禁牧外,还有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生态自然修复面积超过7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近40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下一步,还将推动山丘县市出台封山禁牧政策。

杨发林建议,今后还要在继续封育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探索草原利用机制,提高草原生产力,将封山禁牧的生态效益部分转化为经济效益。

(原标题:中国生态脆弱区十年封山禁牧见证“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