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舰载机的攻防,除了导弹、炸弹等火力的硬杀伤之外,电子战的软杀伤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其地位和硬杀伤平起平坐。最近国内有专家指出,中国的歼15舰载机就是改装电子战飞机的优秀平台。从美国EA-18G“咆哮者”等电子战飞机的发展来看,利用歼15改装电子战飞机,是充分挖掘舰载机平台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在不大量增加舰上维护压力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航母综合作战效能的“捷径”。那么,以舰载战斗机为平台开发电子战飞机,优势体现在哪里,又需要哪些技术上的突破呢?

由于航母编队一般执行的是远离后方支援的支援任务,因此主动的电子杀伤和干扰功能是在残酷的海空作战中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美海军研制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在历经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后来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专用的舰载电子战飞机已经证明了其在空中进攻作战中的价值。

在近年中国军队的宣传报道中,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复杂电磁环境”。这种复杂电磁环境的形成,主要就是电子战的功劳。从美海军EA-6B电子战飞机在实战中的表现可以发现,除了极少数军事大国以外,大批发展中国家指挥、通信系统都非常脆弱,极容易受到软硬电子杀伤手段的攻击。在特定的环境下,舰载电子战飞机所实施的强大电子干扰能力,能够造成敌方指挥一片混乱、上下级无法沟通、雷达搜索一塌糊涂的局面,势必对非法占领我岛礁的敌对力量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佳效果。即使对抗敌方强大的海空力量,舰载电子战飞机也能在最大限度削弱敌方的“制电磁权”和“制信息权”,为我军航母舰载机编队实施伴随式电子干扰掩护,为实施攻势防御创造条件。

重型舰载战斗机改装成电子战飞机,其优势在于既可以携带包括反辐射导弹在内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也具有和敌方主力战机进行空中对抗的能力,更可以为各种机载电子战干扰设备提供较为充足的电源。

第三个优点对于电子战飞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现代战斗机一般已经装备有机载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而电子战除了上述装备外还要携带各种大功率电子战设备,括宽频带电子干扰压制系统、雷达信号侦测系统和全天候侦察吊舱等设备。

宽频带电子干扰压制系统,主要将对敌方雷达无线电进行“阻塞式”干扰。该系统首先从接收到的敌方雷达信号中判断其工作频段,然后计算机算出相应的干扰信号,最后通过干扰发射机发射干扰信号。这种系统首先是功率要求高,这样才能避免干扰信号的衰减,影响干扰效果。因此这种干扰系统需要高功率电源。过去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和U-2战机斗法,U-2也使用过干扰吊舱,但当时的吊舱干扰的是导弹的小小导引头,但现在的电子干扰吊舱,要对前方300度方向、超过50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干扰,可见其需要功率之“变态”。美军舰载电子战飞机使用的干扰吊舱,为了解决高功率的问题,专门在干扰吊舱上加装了冲压空气涡轮,来带动吊舱工作。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功率问题,但却只有飞机时速超过400公里,才能够启动发射机。如果吊舱不带动力,单凭飞机本身的电源系统,虽然没有了速度的限制,但对飞机本身的供电系统负荷较大,可能只有重型战机具备相应的能力。

其次这种系统需要有宽频的工作能力。敌方雷达的工作频段可能并不相同,干扰吊舱的工作范围要尽可能覆盖对手雷达的频段范围,这样才能够在战场上使用各种干扰方式,例如针对某种特定频率的瞄准式干扰、针对多种目标频率的扫频式大面积干扰等。

除了宽频带电子干扰压制系统,还可能装备高敏感度的雷达信号接收系统。该系统主要的功能就是配合宽频带电子干扰压制系统,来精确测算压制系统干扰频段范围内敌方雷达的精确方位和特征参数。这些接收系统获得的情报,既可以给干扰压制系统提供电子干扰的依据,也能够为机载的反辐射导弹提供火控参数,也就是告诉反辐射导弹敌方雷达的方位,为反辐射导弹的“硬杀伤”做准备。而全天候侦察吊舱的作用,则是为电子战飞机提供战场打击效果的情报,能够让航母编队后方及时了解战场的最新态势。

从电子战飞机最新的发展来看,由于机载雷达系统、计算机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通用接口标准化的普及,电子战飞机有向“组合式”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在战机的设计阶段,就预留下电子战设备舱、电线和数据接口,那么任何一架舰载战斗机,只要安装上模块化的电子战设备或吊舱,就能够摇身一变变成电子战飞机,而无需研制专门的舰载电子战飞机。

目前主要军事大国的电子战水平,都是敏感的机密信息。2010年左右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报道中曾经播出过歼轰七携带电子干扰吊舱,网络上也出现了歼11携带反辐射导弹的照片,由此可以证明中国空中电子战实力已经初具规模。但中国研制舰载电子战飞机,不是载机平台的问题,也不是几个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就是要明确舰载电子战飞机的需求和任务。由美军EA-6B长达30多年的服役期来看,电子战飞机必须具备设计上的前瞻性,也就是中国舰载电子战飞机必须瞄准未来20年以上最强大的对手和可能的作战环境。用句通俗的话说,只能“就高不就低”。只有把任务设想得艰巨一些,才能够在应对周边事态中得心应手。只有明确了我们的敌人是谁,可能与谁作战,我们才能明白对付的是什么样的电子系统,这样我们才能决定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开发舰载电子战飞机,和优先发展哪种核心电子战能力。接下来才是电子战技术的攻关和系统集成。

第二是注重电子战的软件能力。这里说的软件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电子战系统的软件重编程能力。电子战飞机平台“再重再大”,容积也是有限,但海上电子战的威胁却不断增加。如果每出现一个新威胁我们就要研制一种新装备,明显是得不偿失的。而重编程能力则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根据敌方的电子信号特征来控制干扰信号的产生,这样就能有效应对各种新威胁。同时软件重编程能力也有助于构造一个开放性和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其二是电子战的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如果在歼-15或者F/A-18F这类战斗机平台上改装电子战飞机,其成员最多只有两人,其中1人为电子战军官,而EA-6B这类4人编制的电子战飞机则有3名电子战军官,这就需要新的电子战系统具备相当的自主执行能力和辅助飞行员决策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人员中,在高机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把握主动,及时使用各种软硬电子战杀伤手段,为整个编队提供不间断的电子战掩护。

第三是舰载电子战飞机的电磁兼容问题。电子战水平实实在在反映了一国军队信息化水平的真正实力,也显示了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管理运用电磁频谱的高超手段。舰载电子战飞机在有限的平台内,集中了大量不同功能甚至功能互相抵触的电子设备,例如大功率的电子压制干扰系统和无源的被动侦测系统、机载通信系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个是拼命地释放干扰信号,另一个是要侦测对方的信号向外传送信息。这些设备收发工作频率严重交叉重叠,发射设备功率大、接收设备灵敏度又高,全部都集中在一架30吨左右的舰载战斗机平台上,使得电磁兼容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这个问题甚至在美军EA-6B舰载电子战飞机上也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种飞机在执行电子干扰任务时,会严重影响自身和外界的通信,从而使自己成为战场上的“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舰载电子战飞机的方案论证阶段,依据所要实现的功能向各电子战分系统提出指标和初步的天线、设备布局方案,并仿真评估全机的电磁兼容性,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分配各分系统的量化指标,这里面包括频率分配、天线布局、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屏蔽性能、电缆布局等,然后再进行评估,然后再进行优化设计,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设计状态,然后才能投入实际的研制和生产。即便在研发完成后,也要使用专门的电磁暗室,对整机的电磁兼容进行实机测试,并进一步进行优化修改。

第四是舰载电子战飞机的配套能力。从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作战平台都是信息网络的节点。舰载电子战飞机必须和舰载战斗机、舰载预警机乃至更高的空间卫星平台互联互通,相互支援,才能够充分发挥电子战的效果。

(原标题:中国研制舰载电子战飞机瞄准未来20年的强大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