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7日电(记者 庞书纬)最近,随着高考录取工作渐入尾声,不少学子相继收到梦寐以求的高校录取通知书。金榜题名,历来被视为人生重大时刻,与曾辛勤培养自己的“园丁”分享成功的喜悦,本无可非议。然而,部分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对“谢师宴”大加操办,不仅让涉世未深的学子“很受伤”,更让不少“园丁”避之不及。

谢师宴 生意比婚宴还好”

饭店大厅里,地上铺着地毯,两旁摆着绿植,中间搭着舞台,音乐滚动播出……这不是婚宴或是“百岁宴”,而是西宁某饭店推出的“谢师宴”专场。

记者在青海西宁走访了解到,早在6月中旬,不少餐馆纷纷推出“谢师宴”。西宁东湖宾馆中餐厅大堂经理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个半月里,经常有来咨询、预订“谢师宴”的顾客。近期随着部分院校录取结束,“谢师宴”几乎成为每晚的“必修课”。

“最近半个月,这里 谢师宴 生意比婚宴还好。”大堂经理说。在饭店二楼记者看到,一个能容纳六七桌的饭厅,最近半个月几乎成了“谢师宴”的专用场地,饭店甚至专门准备了以“谢师宴”为主题的布景和音乐。

大堂经理说,为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该饭店推出“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等多种套餐,最便宜的一桌仅菜品就要1188元,烟酒另算。翻开菜单,记者看到1188元套餐事实上只有黄焖羊肉、糖醋里脊等10道菜,根据一桌10人到12人的规模,显然还需要另外点菜。

“谢师宴”设定套餐的行为,在西宁不少饭店特别是中高档饭店较为普遍,有的甚至高达2000多元,对此多家饭店管理者将其解释为“为方便厨房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上述行为涉嫌“最低消费”。

家长有“面子” 孩子“很受伤”

最近,家住西宁的“准大学生”刘彦被某重点大学录取。然而,本应快乐的他却感觉“很受伤”。“短短半个月,我们家已经办了三次所谓的 谢师宴 了。在 谢师宴 上,我觉得自己就好像木偶一样,家长一会儿让我敬酒,一会儿让我献茶,一会又让我唱歌,弄得我无所适从。”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爆出武汉某家长花费20万元为孩子操办豪华“谢师宴”的消息,一时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轻舞杨”认为:“老师培养学生考上好的大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和金钱扯上关系?那么多家境普通又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没有像这样炫耀的。”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认为,金榜题名作为人生重大事件,以适当的形式感谢师长未尝不可。但倘若把“谢师宴”搞成“豪门盛宴”,浪费钱财和精力不说,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显然也是弊大于利。

除“面子”外,经济方面的考量,也是推动“谢师宴”持续升温的重要因素。西宁市民马慧芳告诉记者,过去五六年,她几乎年年参加同事、朋友孩子的以“谢师宴”为名的聚会。尽管以“谢师宴”为由头,许多亲朋好友也被邀请,有的甚至直接请全单位同事。“每次去三五百元地随份子,实在是没办法。今年孩子也考上大学了,能收回多少礼就收回多少呗。”

“谢师宴”让老师“闻宴色变”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资深教师陆辉坦言,高考之后,对高密度、高规格的“谢师宴”,老师们避之不及,特别是一些数理化、英语等高考“拉分科目”的任课老师,高考之后甚至不敢随便接听家长打来的电话。

“如果仅仅是讲排场、撑面子还问题不大,最怕的是吃了家长的 谢师宴 ,没过多久又有事找你。毕竟老师也是人,也很怕欠人情的。”陆辉说。

陶文昭认为,“谢师宴”的普遍化特别是奢侈化,容易对青年学子产生不良示范作用。作为老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传递道德理念,传递文化素养。面对“谢师宴”,为师者如果每每欣然赴宴而不是婉言谢绝,那么如何给学生传递“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处世之道?

除此之外,不少家长担心,“谢师宴”成为“必修课”,很容易加剧一些贫困学生的边缘化。家住西宁的家长刘明辉认为,富裕家庭想要感谢老师,不管平时还是毕业,往往出手阔绰,久而久之,家境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照。

陆辉表示,对老师而言,最高兴的是看到学生在今后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张学生亲手制作的卡片,一个报平安的短信,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观念过度、过早地灌输给刚成年甚至未成年的孩子们。”

(原标题:“谢师宴”成“必修课” 师生感觉“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