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8月8日电(记者 李银)稻田裂缝可伸进成人的拳头,玉米枯黄“假熟”减产;重特旱县增至51个,气象台发布干旱红色预警……6月中旬以来的持续干旱,已造成贵州17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达300万亩。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秋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确保秋粮产量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面对不断蔓延加重的旱情,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时安排部署,全省数十万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深入旱区的田间地头帮助群众生产自救。

 科学应对 “魔口”夺粮

“目前来看,水稻基本收成保住了,即使减产,减产幅度也不是很大。”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田坝村村民张应斌正在给稻田浇水,他说,有水就有收成,这主要得益于完善的水利设施和“灌区用水户协会”合理分配水资源。

一直在为抗旱保苗忙碌的田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说:“大旱之年,科学合理用水十分关键。”旱情发生后,他们联合邻近村成立了“徐家河灌区用水户协会”,协会制定配水方案,保证灌区内的每村每户都能用上水。

松桃县水务局局长胥朝辉介绍说,全县已成立50多个“灌区用水户协会”,既提高了用水效率,又避免了可能为水而引发的纠纷,基本保住了大旱对灌区内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侵袭。

大旱当前,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连日来,记者在贵州部分重旱区看到,当地干部持续奋战在田间地头,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灾害损失。

铜仁市9600多名驻村干部坚守在旱区一线,已协调或帮助打钻井、修筑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项目1700多个。

娄山关下的遵义市桐梓县高桥镇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发动群众抗旱保苗,全镇2.4万亩庄稼预计可以“抢回”七八千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全省有36万名党员、20多万名干部深入到抗旱救灾一线,累计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2万余个,送水12万次,协调或帮助打井、修筑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项目6532个。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水是农业的命脉。“能放则放、能抽则抽、能送则送”。在贵州重旱区,由消防、武警、人武部以及相关部门组成的“流动抗旱服务队”,成为旱区供水保苗的主力军。

针对旱情,武警贵州省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目前,已有1000余名武警官兵奋战在抗旱第一线,无论是送饮用水还是田间浇灌,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向哪里。

烤烟是贵州不少地方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平街乡,乡党委书记皮成伍告诉记者,持续干旱使全乡4300多亩烤烟严重脱水,烟农面临重大损失。关键时刻,消防部队出动两台消防车,10多天来每天从20多公里以外的水源地运水支持乡里抗旱,乡里组织干部群众4000多人次每天早晚两次给烟叶浇水,保住了绝大部分烤烟生产。

安顺市消防支队及时部署开展“红水桶”抗旱救灾行动,深入到缺水的村寨送水、供水。目前,已累计出动消防官兵2300多人(次),出动消防水罐车辆900余台(次),运水累计6300余吨,浇灌农田8300余亩。

贵州省水利系统紧急投入抗旱机具3万余台套,支持旱区浇灌耕地1300多万亩。

地矿、煤田、有色等找水打井单位也在群山峻岭间拉开了“找水打井大会战”。经过5个昼夜连续奋战,贵州地矿部门在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打下的深水井成功出水,使3000多名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不再难。

大旱逼调整 力保减产不减收

大旱无情,脚下有路。前几天,贵州部分地区出现降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灾情的蔓延速度。受灾地区群众抓住土壤墒情改善的有利时机,积极补种、改种作物,尽力挽回灾害损失。

“这些玉米是20多天前改种的,希望老天多下点雨,能多一点收成。”安顺市紫云县松山镇甘桥村布依族妇女龚老三,一边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撒着化肥,一边对记者说。

为帮助农民抓住时机调整种植结构,紫云县农业等相关部门紧急调运、发放杂交玉米种3.6万公斤,发放地膜1.3吨,发放荞麦种3000公斤,改种面积接近3万亩。

在黔南州惠水县大龙乡甘昌村,由于水稻已经绝收,乡里引导农民积极整理田地,补种速生蔬菜。“趁着昨天刚下了雨,土壤还湿润,赶紧把已经绝收的稻田整理出来,改种一季蔬菜。”甘昌村村民张忠惠说,他家的3亩水稻已经绝收,2亩多玉米也只能收到一成,“现在打算补种小白菜、豌豆等速生蔬菜,尽量挽回点损失”。

“当前各地正采取抽水抗旱、喷施抗旱剂等措施开展生产自救,我们将保障种子、农药等物资供应,力争实现 大季损失小季补 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 ,最大限度保证老百姓收入。”贵州省农委种植业综合处处长黄俊明说。(采写记者李银、杨洪涛、黄勇、闫起磊)

(原标题:贵州:田间地头的“抗旱保苗”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