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尔坎普出版社最引以为傲的彩虹墙,上面陈列了出版社的“彩虹系列”书籍。
  苏尔坎普出版社的创始人彼得·苏尔坎普
  德国Arvelle书店中的苏尔坎普出版物展位

对于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文学爱好者而言,1950年成立的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恐怕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无论是歌德、席勒、黑塞和布莱希特的文学名作,还是康德、黑格尔、阿多诺和列奥·施特劳斯的人文、哲学书籍,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它最出名的苏尔坎普口袋书系列(Suhrkamp Taschenbuch),也就是俗称的简装本,大约是国内每一位德语系学生口袋里必不可少的“教科书级”读物。

也正是由于其拥有强大的作家团队,中国出版商在出版德语图书时,无法绕开苏尔坎普。苏尔坎普旗下最重要的三位德语作家黑塞、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的文集均已由世纪文景出版。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原计划下周来上海参加上海国际文学周,但因前几日动心脏手术将错过下周的文学活动,他因此向上海读者表达歉意。

然而,这个老牌出版社最近却走过了一段不安定的旅程。

8月7日,德国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条爆炸性的消息:柏林夏洛滕堡法庭裁决通过,苏尔坎普宣布正式进入破产程序。此消息一出,引发外界猜疑:好端端的一家大出版社,为何走到如此田地?

“因敌意而分崩离析”

昨日清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专文,题目便解释清楚了一切——“因敌意而分崩离析”。

所谓的敌意主要发生在出版社最大的两个股东——汉斯·巴拉赫(Hans Barlach)和乌拉·文瑟尔德-贝尔科维茨(Ulla Unseld-Berk wicz)之间,后者是出版社前任社长齐格弗里德·文瑟尔德(Siegfried Unseld)的遗孀,握有的股份更多一些。

贝尔科维茨继承文瑟尔德遗志,以出版严肃作品为己任,为了支持文化,苏尔坎普常年只能维持低利润率。巴拉赫认为贝尔科维茨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出版社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两人之间也在长期的“交锋”中形成了一些私人矛盾,互相都想把对方挤出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数年前,双方就因为管理理念上的分歧(比如利润的设定、成本的控制等)公开争吵过,后来还闹上了法庭。2010年巴拉赫控告乌拉涉嫌侵吞公产,同时起诉出版社没有满足他的投资分红要求。去年12月10日法庭判决宣布苏尔坎普败诉,须向巴拉赫支付相关赔偿。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快结束,今年年初,六十多位德国作家联名呼吁,希望贝尔科维茨能够继续执掌苏尔坎普。今年夏天,为了保住苏尔坎普作为德国批判精神和社会科学重镇的“纯正性”,也为了清理欠下的数百万欧元的债务,贝尔科维茨代表苏尔坎普向柏林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便获得债务延期,进行资产重组。

今年5月德国《世界报》刊文称,这是苏尔坎普出版社所有计划中最迫不得已的“下下招”。而今年8月,苏尔坎普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消息或多或少说明了:希望将巴拉赫逐出董事会的女股东贝尔科维茨获得了这场战役的成功。

同时,苏尔坎普出版社网站的一篇消息称,这是一个“大变动(Umwandlung)”,出版社希望通过启动破产保护程序,让出版社从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向股份制公司转变。但是外界对于这次破产的风险也有了充分的估计:巴拉赫很可能失去往日的地位,但贝尔科维茨能否重整旗鼓,将苏尔坎普带入好的局面仍是未知数。苏尔坎普近年来的利润一直不高,畅销书卖得远不如预期,何况近年来它还要面对电子出版物的猛烈冲击。

“这个夏天,整个德意志国土上都充满了寂静。甚至往昔热闹的政坛都因为夏日休假而不再有什么争斗了。但是唯有苏尔坎普出版社不太宁静。关于灾难和拯救的无数齿轮正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争强好胜,勾心斗角,这里不再有什么人情味了。对苏尔坎普而言,这甚至称不上一个好端端的夏天。”《柏林日报》昨天对此事的报道结尾写道。

见证德语文化的变迁

1950年,苏尔坎普出版社在柏林成立。它的创立者是曾任S.菲舍尔出版社(S. Fischer)管理者之一的彼得·苏尔坎普(Peter Suhrkamp)。苏尔坎普先生1933年在S.菲舍尔出版社开始了出版生涯,最开始是一名普通的编辑,但很快被晋升到了管理层。当纳粹势力横行一时,苏尔坎普先生坚定地站在了反纳粹的一边,因此1944年被盖世太保逮捕,投入狱中,很多著名的文人,如作家盖尔哈特·豪普特曼等,都曾为了他能重获自由而奔走。

苏尔坎普很快被释放,但1945年他又因为与S.菲舍尔出版社上层意见不合而另谋出路,还带走了与33位作家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这样的大人物。更重要的是,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鼓励给予了苏尔坎普自己创业的勇气。就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下,苏尔坎普出版社从此崛起,在德国文化界逐渐与雷克拉姆出版社、S.菲舍尔出版社旗鼓相当。

1959年彼得·苏尔坎普去世后,由著名出版人西格弗里德·温赛尔德(Siegfried Unseld)担任社长,在他的管理下,苏尔坎普成为了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科学出版社。

1963年苏尔坎普吞并了岛屿出版社(Insel Verlag),该出版社于1901年在莱比锡成立,专门出版经典文学作品。

苏尔坎普的出版重点是德语文学。上世纪50年代,赫尔曼·黑塞、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马丁·瓦尔泽、马克斯·弗里施成为了它第一批最重要的作家。10年之后,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也投入了该出版社的怀抱。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女诗人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在苏尔坎普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马利纳》(Malina),立即引起轰动。此外,对于1990年代所流行的通俗文学(Pop-Literatur)和战后涌动着的先锋派文学思潮,苏尔坎普出版社也没有选择置身事外。

二战后,整个德意志民族处于迷茫之中。当时,苏尔坎普策划了7个系列、7种颜色的大型系列丛书,被称为“彩虹系列”,成为德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出版物。

除了经典的德语文学,苏尔坎普的另外一个工作重点是引进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除了开始提到的艾略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贝克特,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等人的作品都经由苏尔坎普译介到了德国。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在德国他只在苏尔坎普出书。

苏尔坎普也是德国出版中国作品的重要出版社,作家莫言、诗人杨炼的作品都曾在苏尔坎普出版,苏尔坎普还出版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庄子》、《老子》、《易经》等。

当今天置身于德国某家大书店里,或许能惊讶地发现,单色调封面、朴素大气的苏尔坎普出版物已经能够占据颇大的一面墙壁。或许正是这一面墙,默默见证了德国文学、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德语文化的变迁——从过去的黑格尔、本雅明、阿多诺,到2006年德国图书奖得主、女作家卡特琳娜·哈克(Katharina Hacker),你没有理由不折服于1973年由作家乔治·施泰纳(George Steiner)定义的“苏尔坎普文化”:“它决定了德国文化与知识最先进的层面,哪怕其中的知识来自纳粹企图毁灭的犹太人,它们都一视同仁地放在了书架上,象征了这个时代最进步的声音。”

显然,德国人不愿意相信,在2013年的炎热夏天,苏尔坎普这艘能够克服历史颠簸的大船,会因为一场内讧而变得一蹶不振。

文/詹湛 石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