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13日电(记者李琳海 庞书纬)花白的头发,深邃的双眸。83岁的阿多尼斯穿着粉红色的衬衫,出现在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上,面对诗迷的合影、签名要求,他显得很绅士、随和。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阿多尼斯出生于叙利亚一个海滨村庄。早年进行诗歌创作时,他就以古希腊神话人物“阿多尼斯”为笔名。然而,这个相伴他终身的名字却成为他一生的写照:走出特定的宗教、民族与文化归属,去拥抱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神灵、君王、国家、集体乃至父亲,都悬在作为个体的“我”的上方,但在阿多尼斯的笔下,“我”以令人惊骇的方式出现在诗作中:抗拒压制,寻求自由。

8月8日至11日,以“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为主题的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举行,阿多尼斯与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荣膺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

“以人和意义为优先,追求身份的自由,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激发天赋是我固守的三个原则,也是照亮我征途的灯塔。”阿多尼斯在接过“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奖杯后说。

“文艺和诗歌不仅体现着审美问题,其背后深藏着深厚的文化问题,是一个关乎 人、存在、人道与文明 的问题。”阿多尼斯说。

长期从事阿多尼斯作品翻译、研究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薛庆国说,也许我们能在阿多尼斯的诗作和论著中清晰感受到力透纸背的意志:叛逆、拒绝、颠覆、变革等一个叛逆英雄的形象,但在他的世界里,他对祖国、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

“对于阿拉伯主流文化而言,阿多尼斯绝对是一个异数,但结合诗人身处的文化与历史去解读其诗作,更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价值。”薛庆国说。

如今,定居巴黎的阿多尼斯对饱受战争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同情。穿越时光,他也对故乡与祖国有了新的理解。

“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的故乡,故乡的另一个层面是人,我更看重这个层面上的故乡,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自己的故乡没有终点,这个故乡是和诗歌、和爱情一样不断创作出来的,我的故乡永远在前方。”阿多尼斯说。

(原标题:阿多尼斯:在诗歌中寻求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