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阳红09”船8月12日电(记者余晓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12日(北京时间13日)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魏源海山爬坡考察,发现海山山麓的生物相对海盆来说较少,这对将来的海底采矿来说是个好消息。

魏源海山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是由中国提名并经国际航道组织核准命名的海山,旨在纪念清代学者魏源。“蛟龙”号此次下潜的最大深度是4930米,然后开始在海底“爬山”,沿海山斜坡进行了生物和环境综合观测,拍摄高清照片,并进行沉积物、底栖生物和岩石取样。

“今天在魏源海山爬坡绝对是个精细活。我们朝东南方向沿着一条山涧往上爬,山上有嶙峋突起的石块。潜水器保持距地一米多高航行,需要不断躲避峭壁。”随“蛟龙”号下潜的工程技术专家叶聪说。

“蛟龙”号主驾驶傅文韬则给出了一串数字:“魏源海山高2100多米。我们坐底后,沿着一条山涧往上爬了三段。第一段坡度较缓,大约15到20度;第二段特别陡,有60到70度,高差约300米。最后来到一个平坡。总共爬坡500多米高,航行距离2000多米。”

“蛟龙”号本次下潜团队由3人组成,还有一位就是本航段首席科学家、来自国家海洋局的王春生研究员。他介绍说,本次下潜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以往对深海海山山麓生物分布的认识,探明这里山麓底栖生物丰度很低。与前三次下潜的详勘区海盆相比,两地生物种类相似性高,但魏源海山生物数量明显不及海盆区。

“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将来在结核区采矿不会给生物带来严重损害。至少,在魏源海山它们可以建立起新的家园。”王春生说。

本次下潜时的海况不佳,给潜水器的布放、回收造成了困难。但科考队还是成功完成了作业任务,“蛟龙”号下潜后取得了多种海绵、珊瑚、海山岩石和沉积物的样本,还观察到一系列鱼类、海参、海星、海百合、铠甲虾等生物。

12日晚,航次指挥部会议决定向下一个作业点——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进发。如果海况等各种条件允许,将在14日再次下潜。环境特别受关注区是国际海底管理局为监督海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而专门划出的一些区域,每块区域内包含一个至少4万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

(原标题:“蛟龙”号在海底爬山 发现山麓生物相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