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和“多媒体调度指挥系统”在武警交通九支队试运行,该支队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再上新台阶。九支队支队长李论介绍:“两系统的试运行,标志着部队道路交通抢险建设水平正向信息化阶段发展,将提升部队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垂直指挥能力、高效处置能力。”

汶川地震、延庆暴雪、洪洞溃坝……近年来,九支队先后圆满完成各类应急救援任务20余次,出动兵力2000余人次、机械车辆500余台次,救助转移遇险群众上万人。在不断总结应急救援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九支队全面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成为“耳聪目明”全天候全地形执行救援任务的信息化应急尖兵。

 脱胎换骨 从不会架天线到形成救援拳头力量

汶川地震救援中,九支队在救援一线中发现了自己的短板。“由于官兵平时搞项目施工习惯用手机等民用设备通信,汶川地震发生后,各抢险小队携带的对讲机因型号不同,无法相互联系,甚至有士兵不会架设电台天线,而应急发电等装备也不完善,各自为战让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发挥大打折扣。”武警交通九支队通信技师乔兴权告诉记者。

汶川地震后,九支队针对应急救援中存在的信息短板,系统总结和梳理经验教训并上报武警交通指挥部。武警交通指挥部党委高度重视,将解决信息化能力偏弱这一突出问题纳入部队重点建设项目。

在武警交通部队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九支队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着力提升应急救援的信息化水平。针对部队高度分散、点多线长、难以整合攻坚力量的特点,九支队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制定了“立足北京、辐射华北、支援全国”的任务定位,加大“三网一系统”(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和机动通信、指挥系统)、“三个平台”(中心工作平台、指挥控制平台和日常业务平台)建设力度。

部队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集中配备了卫星便携站、海事卫星电话、单兵背负式图传设备、野战语音交换机等先进装备60余套,开设了支队机关到重点区域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通过语音、数据、图像传输实现了对部队动向和应急救援现场实时、高效的指挥控制,逐步形成应急救援“拳头”力量。

从汶川地震时的通信孤岛、各自为战,到如今一线和后方指挥部实时视频、音频对话,武警交通九支队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实战练精兵 全环境下的应急尖兵

去年11月,北京普降52年不遇的特大暴雪。驻扎在延庆的九支队官兵再次紧急出动,逐渐完善的应急救援信息体系发挥重大作用。

2012年11月4日凌晨,九支队在延庆4个救援点的前进指挥部借助海事卫星电话、超短波集群通信系统、远程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与机关后方指挥部实时联系,人员、设备均按照预案有条不紊调配,救灾行动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紧张有序开展。

在抢通驻扎于1500多米山顶的解放军某部雷达站出入道路的战斗中,由于局部地区积雪达2米多,轮式装载机即便装有防滑链,仍不时侧滑,险象环生。现场官兵利用单兵图像传输设备将暴雪灾害现场画面实时传回机关后方指挥部,后方指挥部迅速提出了抢通技术解决方案,30分钟内就将2台履带式推土机运至现场,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高效完成了救援任务。该雷达站站长高兴地说:“这次道路抢通,若单靠我们,估计半个月也通不了,真是多亏了你们,不然,到时候我们的给养都成问题。”

在2013年遂行武警交通指挥部组织的两次大型演练、山西洪洞水库溃坝应急救援等任务中,武警交通九支队信息化指挥体系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常训练中,该支队按照“无缝对接”目标,选送人员到交通运输部干部管理学院参加培训、在职训练以及从地方大学直接招录等多种渠道,加快培养和储备信息化的指挥、管理、技术等人才;先后与5个省市交通、地质、气象、卫生等业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预警通报、信息共享、联合处置等机制,确保遇有突发情况部队能够就近用兵,第一时间集结到位,上得去、站得住、干得好。

目前,九支队已先后建成固定指挥中心2个、移动指挥中心5个,使原来单一的通信指挥方式,变为集有线、无线、数据传输、卫星、3G图像传输等一体化通信格局,并初步实现了“预案规定电子化、指挥平台一体化、任务现场可视化”的新局面。

九支队政委陈建荣说:“未来,我们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无论何种气候、地形、自然环境,从后方总部到一线单兵可随时视频音频联系,打造高效、扁平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并与地方交通运输和其他部门构建起资源共享、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体系。”

(原标题:信息系统让应急能力倍增 武警交通九支队成全天候全地形救援尖兵-2013年8月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