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同日间照中心的老年人交谈。

在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年满70岁的农村单身老年人,只需一个月由子女交100元钱,便可以到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吃上一日三餐,还可以在这里休息,和其他老年人打牌、下棋、练习书法等,他们不再孤独和寂寞,拥有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不但解决了生活问题,也解除了外出子女的后顾之忧。

在盐湖区东湖社区,辖区有4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拥有一部社区免费发放并具有手机功能的“一键通”,无论老人们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按下“一键通”背后的红色按纽,马上就会接通社区信息管理平台,这里的工作人员会立即确定老人的具体位置,通知其子女或相关部门,对老人进行帮助。

这是近年来盐湖区委、区政府宣扬德孝文化、大力发展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一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盐湖区城乡已建成115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投入使用,受惠老年人达4100人左右。

A:车盘村的“小岗实验”,使盐湖区找到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新途径

2009年的重阳节,盐湖区车盘办事处车盘村利用村里的旧幼儿园校舍办起了“老年食堂”,解决了村里20多名单身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村里的单身老年人每人每月只要由子女交60元钱,每天便可以到村里的“老年食堂”吃三顿饭,五保老人则免费吃饭。该村兴办“老年食堂”,其初衷只是为了解决村里单身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但随着老人们的聚集,其内涵也在不断转变。吃完饭的老人们还需要用餐之外的文化生活,于是村两委又建起了文化娱乐室,里面有扑克牌、象棋、麻将、电视机等,老人们饭后在这里打牌、下棋、听戏、看新闻,老人们以往心头的孤独、苦闷一扫而光,心情好了,精神好了,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健康。

这一做法引起了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的高度重视,被定位为盐湖区集中养老的“小岗实验”。

2010年,附近的乔家庄村也办起了“老年食堂”,虽然时间晚了一年,可后来者居上,这里每天聚集了40多位老年人,村里还专门安排了一块“老年人菜园”,老人们在菜地里种上了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等时令蔬菜,既吃到了新鲜的绿色食品,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2012年年初,盐湖区委、区政府在总结车盘、乔家庄两个村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将老年食堂定位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决定政府出资参与,在经济状况较好的龙居、北想、陶村、南城、西城等乡镇先期开办3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典型引路,辐射和带动全区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当年,30个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盐湖区总人口6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5%。近年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许多城乡中青年纷纷走出家门,在外工作或打工经商,由此带来的留守、空巢老人无人照料关心的问题,便成了突出的民生难题。

4000多年前,河东大地出现了一位旷世圣君,他就是舜帝,并被后人称为“德圣”、“孝祖”。舜帝的出生、成长、为政,均在运城市境内,盐湖区则是德孝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

因此,盐湖区委、区政府决定,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但要大力建设,而且要融入更多的德孝文化,并将发展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全区“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点惠民工程,而且纳入财政预算,为新开办的每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补贴5万元钱,每年还为每个中心补贴2万元钱,并出台了《盐湖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方案》和《盐湖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办法》。要求每个新开办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必须具备三室一厅一场地,即休息室、娱乐室、阅览室、餐厅和室外活动场地,有条件的还要加设医疗保健设备和开心菜园等。

8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车盘村,该村村委会主任李红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确实没有想到,我们村的老年食堂能一石激起千层浪。2009年的时候,村里80%的土地都种植着棉花。农忙季节,许多老人留在家里,不但自己没有饭吃,有的还要做饭给在地里干活的子女送去。村里外出打工人多,许多留守的老人,一人在家,饭做多了,吃不了下顿吃,容易变质,于老人健康不利。所以,经过村两委班子协商,我们办起了老年食堂。”

车盘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虽然建得早、影响大,但由于地方小,其环境及硬件设施已远远落后于其它新开办的。记者在现场看到,车盘村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扩建,到今年重阳节竣工时,这里将会变成融德孝大讲堂、图书室、休息室、娱乐室、阅览室等为一体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样板工程。

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同日间照中心的老年人交谈。

B:“雷家坡”的高标准,为“德孝文化苑”打下了基础

张粉合老人今年86岁,她有4个儿女,现在和二儿子生活在村里,其他的儿女都进城工作或打工了。由于家里离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较远,她每天早上起床洗完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二儿子骑电动车将她送到那里,晚上7时左右又将她接回来。这种习惯已经坚持了几个月。

记者日前在雷家坡村见到张粉合老人,她身上穿着大红带花的丝质衣服,鹤发童颜,红光满面。她说:“我家老二在村里,条件不好。我为啥每天一大早就要来这里?因为二儿子早早将我送来,他就可以去地里干活,不用再操心我的饮食。还因为在这里太舒心了,每天的饭不重样,吃完饭,我和老姐妹们一起看看电视,打打牌,唠唠家常,累了,每人还都有一张床铺,可以休息。另外,村里每年还给我们发单、夹、棉三身衣服。”说着,她拍了拍身上的花衣裳说:“这就是村里发的,呵呵。”看得出,老人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幸福也是真切的。

雷家坡隶属于盐湖区龙居镇,该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于2012年8月筹建,9月3日开始试运营,现已入住了30多位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现在,这里被称为“雷家坡德孝文化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只是这里的一部分。“德孝文化苑”五位一体,里面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伍、德孝大讲堂、志愿者服务队。

该村副书记姚永计告诉记者:“我们村爱老、敬老传统已经有很多年。以前每年在 九九重阳节 都要为村里的老年人唱三天五场戏,春节、重阳两节要给村里老年人发两次慰问品。并且从2008年开始,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100元钱,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50元钱,而且每年免费发两身衣服。”

据他介绍,在盐湖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下,他们村两委考察了车盘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后,也利用村里闲置的校舍很快就办起来了照料中心。此举得到了全村上下包括在外人员的大力支持。

该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入住的标准是:70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每人每月由子女交100元钱,孤寡老人不用交钱。现在中心的运营是政府每年补贴一些,社会人士捐一点,其余部分由村里想办法解决。

2012年农历9月9日,是重阳节,也是雷家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业的日子。城里工作的、外出打工的村里人也都回来了,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日间照料中心,30多位70岁以上的单身老年人穿着村里免费发放的红色外罩乐呵呵地坐在现场,归来的儿孙们聚集在老人身旁。音响里播放着歌曲《母亲》,老人们的儿孙们眼里噙着愧疚的泪花,给老人梳头、洗脚。由于工作,由于生计,常回家看看,成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而这一天,老人们的脸上虽多了几道皱纹,但他们却腼腆得像待嫁的新娘,精神得像出征的战士。“妈妈!”、“爸爸!”一声声儿女们的呼唤,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有的子女都同父母深情拥抱,所有的子女都在追溯着老人过去的艰辛,俯下身子为老人洗一次脚。

在这种敬老、爱老气氛的感染下,村里的年轻人侯留生、杨景蛋、刘丰稳三人向日间照料中心捐赠了4台电视机和3000元钱。已经出嫁到外地打工的倪苑珍,当场捐款1000元钱。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生活得舒心,你500,他300的捐款,场面非常感人。

那一天,村里还评出了14名孝顺媳妇。这些好媳妇在村里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践行着孝敬老人的光荣传统。刘爱样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场意外,丈夫下肢瘫痪,她在城里开了一家日杂店,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经常回村照顾公婆。公公婆婆看到儿媳辛苦,想养蚕补贴家用,却不料祸不单行,公公得了脑梗,婆婆的腿又摔坏了。后来,儿子意外失明,2011年又不幸夭折……接踵而至的打击,没有摧垮刘爱样,她用柔弱的肩膀坚强地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2012年,她被评为盐湖区的好媳妇,并得到了一台奖励的洗衣机。而她,却在这一天将洗衣机捐给了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村里20多名中青年媳妇们,不计任何报酬,担负起了村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志愿者,她们分成四组,每周轮流去一次中心,打扫卫生、洗床单、洗被罩,帮老人梳头等等。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但为老年人创造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德孝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雷家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无形中让德孝文化走出了单一的文化层面,走进了每家每户,温暖了每一个老年人的身心。

典型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盐湖区民政局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牵头者和指导部门,该局统一规划,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完善管理,全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快速开办起来,而且在运转中显现出了各自特色。

盐湖区区委书记王志峰同日间照中心的老年人交谈。

C: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孤有所托,难有所帮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大力兴办,解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个平台,增进了老人之间、邻里之间、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顺民心,合民意,是养老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健全和完善,既照顾了老年人不愿别土离乡的情感,又较好地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一宏大的民生工程,不但受到了托养对象、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也引起了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周、副部长姜力,省民政厅厅长薛维栋等相关领导先后到盐湖区德孝文化苑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调研,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这一切,唤起了全社会参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积极性。盐湖区各乡、镇、村为办好中心,出点子、想办法,有的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有的为选好用房四处奔波,有的为添置设施精心策划,有的还义务承担了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盐湖区三路里镇民营企业家屈广吉主动捐款20万元,西城街道李店村干部和企业家崔云山捐款25000元,西底张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亩爱心菜地,北任留村中心则制定了营养用餐标准……各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百花齐放,你追我赶,风生水起,令人欣喜。

总投资 350万元,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设置床位60张,可为孤寡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南城街道办东湖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有休息室、医疗保健、温馨驿站、棋牌室、配膳室、就餐室及400余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所,还设有多功能服务厅和全盐湖区“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已向辖区400多位70岁以上的单身老年人免费配发了具有手机功能的“一键呼”。“一键呼”平时可以当手机用,如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按下背后的红色按纽,马上就会接通信息平台,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的诉说确定其具体位置,通知其子女或相关部门,对老人进行帮助。

廉炳荣老人今年71岁,他不但每天到该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吃饭,而且手上总拿着“一键呼”。他告诉记者:“我们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城里,费用相对贵一些,每人每月由子女或本人交400元,但城里的老人都有退休工资,也算十分便宜了。另外,这个 一键呼 作用很大。今年春节前,儿女们还没有回来,我想把家里清洁一下,启用了 一键呼 ,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立即帮我联系了家政公司的人员上门服务,真是方便。”

无独有偶,不久前的一天,71岁的路慧芳老人感到不舒服,启动了“一键呼”,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立即电话通知老人的儿子,没过多久,老人的儿子回复工作人员,说他已回家让老人服了药,没事了。

社区的老人要加入信息平台,首先到社区填一张“老年人入网登记表”,通过这张表,信息平台掌握着老人子女的电话、家庭住址及老人的健康情况,如果“一键呼”呼叫后,老人没有说话,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往老人家里,以防各种不测发生。

盐湖区民政局局长裴颖萍告诉记者:“2013年,盐湖区财政投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额度已达700万元。现在,盐湖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达115家,并全部建成运营,共有4000多名单身老年人得到照料。年底前,我们力争覆盖率达到50%, 十二五 末,全区要实现全覆盖。”

今年3月5日,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等人深入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金井乡洗马村进行调研,详细掌握了项目建设、运营和保障情况。6月27日,“山西省福利工作暨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现场推进会”在运城市召开。省民政厅厅长薛维栋指出: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 445.94万人,占总人口的12.35%,盐湖区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所探索出的创新养老模式,引起了国务院和民政部的重视,省民政厅将在全省推广农村日间照料试点工作。并且,省委、省政府将“力争建成50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支持建设经费和运行费用》。

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太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盐湖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养老工作,这个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盐湖区的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了兼顾家庭赡养、政府福利和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城乡孤寡、空巢、留守、单身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孤有所托、难有所帮,唱响了一曲爱老、敬老的大爱之歌,并将以“星星之火”之势,为全省的老年人带来福祉。

德孝盐湖,让老人留守不寂寞,空巢不空心,孤独不孤单。大美盐湖,让夕阳更温暖、夕阳更幸福、影响更深远。

车俊峰 李海鹏

(原标题:运城市盐湖区:扬德孝文化 探寻城乡养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