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袁晗

8月10日,青岛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鲁城渔60998”渔船报告,发现“鲁城渔60326”在青岛朝连岛西南约12海里处翻扣。接报后,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救助飞机紧急出动进行救助。新华网记者 袁晗摄

鹰,总渴望展翅高飞,翱翔于蓝天。渤海湾的百姓称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北一飞”)为“北海神鹰”......

8月10日,驻扎在蓬莱沙河口机场的北一飞,却两次鸣响警报,先后出动2批3架次的救助直升机飞往大海和小岛,救助遇险的渔民。正在北一飞采访的记者,目睹了“北海神鹰”的紧急空中救援。

闻警出动

上午9时45分左右,位于山东蓬莱的北一飞队长王震峰接到青岛市海上搜救中心的救助信息:在青岛潮连岛西南12海里处,14米长的木质渔船“鲁城渔60326”翻扣,11人遇险,需直升机救援。随即,飞行队办公楼响起了“嘟嘟……”的警报声。

在确认了翻扣渔船所在位置、当地天气海况、遇险人员等情况后,王震峰与救助值班室决定派出两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前往事发海域营救。而此时,待命的救助机组人员已将救助装备穿戴整齐,准备出发。

10时32分,曹煜、王浩等救助机组人员乘坐B-7313直升机起飞,潘伟、陈刚等救助机组人员乘坐B-7312直升机起飞。

历经1个多小时,飞越172海里后,两架救助直升机飞抵遇险船只上空。经勘察,遇险船“鲁城渔60326”向右倾斜90度,左舷漂浮在水面之上,处于侧翻状态,船体为橙红色。四周漂浮着缆绳、渔网、渔具等,并出现溢油。

救助直升机按照顺时针逐渐扩大半径的搜索方式,在出事渔船周边进行搜索,每飞行一圈,飞行半径扩大约两三海里,直至搜救半径达到15海里左右。大约20分钟之后,直升机对出事渔船周边十余海里的范围搜索完毕,也没有发现落水的渔民,两架救助直升机只得暂时返回蓬莱机场待命。

8月10日,青岛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鲁城渔60998”渔船报告,发现“鲁城渔60326”在青岛朝连岛西南约12海里处翻扣。接报后,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救助飞机紧急出动进行救助,图为救生员王浩。新华网记者 袁晗摄

从死神手中夺命

B-7312直升机从“鲁城渔60326”翻扣救助现场归来,记者见到了刚刚返航的救生员王浩。还没顾得上休息,他就向记者说起这次的救援:“到达事发地点后,发现遇难船左边船帮基本全露,溢油区域大约4平方公里,周边还散落着渔网,对过往船只有一定危险。很可惜没有发现遇险人员,但这一趟也没白去,我们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海上搜救中心。” 说完后王浩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这是已经在北一飞七年的他遇到的再平常不过的一次救助了。

2004年大学毕业后,王浩参军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在部队里,他不仅练就了超常的体质,更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2006年12月退役后,经层层筛选、培训,王浩成为一名直升机救生员,被分到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作为一名救生员,需要在惊涛骇浪中冒生命危险去抢救一个个濒临险境的遇险者。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每次被吊索吊运在空中施救遇险人员时,生命都将处在生死边缘,2011年1月17日,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大连基地接到救助信息,一名船员手臂受伤,生命垂危,急需救援,王浩担任主班救生员,随B-7313机组出动执行救援任务。

“现在回首,也是最惊险的一次,当时就想着救人了,也没觉着害怕。”王浩说。

到达任务区后,海面风力七八级、浪高五六米,浊浪滔天,当保护伤员的船员撤离时,在海浪的作用下渔船大幅度上跳,甲板与直升机之间的距离猛然缩短,绞车钢索迅速摆动并缠住一名船员的颈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浩果断地伸出左手把钢索从船员的颈部取下。在这一刹那,浪峰变浪谷,渔船迅速下坠,钢索突然吃力,紧紧地缠住了王浩的三根手指,并且吊着他和伤员离开甲板有四五米的距离。

为了受伤船员的生命,为了整个机组的安全,咬牙坚持。王浩果断地给出了上升手势。随着绞车钢索的回收,大家震惊了,细细的钢索把王浩左手的三根手指勒得紧紧的,他的右手却在稳稳地护着伤员头部,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位机组人员的心。进入机舱后,当机组人员把王浩受伤的手指从钢索中取出来时,防火手套已被鲜血完全浸透。直升机着陆后,受伤船员和王浩一同被迅速送往医院。经诊断,王浩左手食指第一指关节粉碎性骨折且无法再植,无名指两处骨折,小指一处骨折,一处错位。尤其让人不忍睹的是,无名指和小指第一关节一半以上的皮肉被绞车钢索活活勒掉,裸露着骨头。

惊心动魄的救助远不止这一次。王浩说,“幸好身边有这么一帮好兄弟。咱们有句老话讲“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队员们在一起的时间久了,那种亲密无间的兄弟情是旁人所不能想象的。在飞行救助的过程中,副驾驶配合机长操纵飞机;绞车手承担了桥梁的角色,协调机长和救生员之间的联系;救生员则在最前线直接从事救助。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多次救助实践的磨合,机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已达到了相当默契的程度。” 王浩说,在瞬息万变的救助现场,他们之间有时只是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的需要。

“别看哥儿几个在飞机上都很严肃,可是一下了飞机,就成了一群蹦蹦跳跳的小伙子。” 王浩说,平时的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下了训练场地和救助现场,兄弟几个聚在一起就是乱侃一番。

当记者说到“听完你们的故事很受感动,向你们英雄壮举致敬”这句话后,大大咧咧的王浩却用很平静的语气说到“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职责。” 朴实的话语,透露出这位80后大男孩的勇于担当,敬业的精神。

8月10日,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在长岛县砣矶岛紧急转运一名50多岁的脑出血的妇女。新华网记者 袁晗摄

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副部长、机长许凡的工作照。(图为北一飞提供)

“每次紧急救助,如同闯龙宫、入虎穴”

下午15:11,记者继续在北一飞采访,这时,办公楼的警报再次响起。原来,离蓬莱40公里左右的砣矶岛上,一名53岁的渔民脑出血,当地政府请求北一飞紧急出动。熟练的操作,快速的救援,危重病人很快被转移出来,并送上了急救车,送往蓬莱市中医院救治。而驾机前来救援的就是“80”后飞行员许凡。

许凡告诉记者,“砣矶岛上的简易机场半径只有15米大小,机坪上还晒满了渔民的海带。为了争分夺秒,我们只花了4分半钟就完成了起降的全过程,然后以最快的巡航速度赶回了蓬莱。这次之所以能够救助成功,这不能不感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从2007年起,北一飞先后与渤海湾周边海域有人居住岛屿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陆岛空中救援网,目前已达32个岛屿,每个岛屿都建有简易机坪。已经实施陆岛救援121起,成功救助海岛军民128人”。与同龄人相比,许凡的身上却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

自2005年开始担任救助飞行队的副驾驶开始,许凡经历过无数次驾机救援的海上救险。2011年11月26日,在威海东南约110海里处,“鲁荣渔7725”上一名渔民腿部被钢索绞断,大出血,情况紧急。

许凡率领的机组飞抵渔船上空后发现,现场风力达到9-10级,浪高达到5米。15米长的渔船在风浪中左右摇摆、上下跳跃,一旦倾斜的船身勾住滑出机舱的钢索,在大海上肆意翻滚的渔船随时都有可能将飞机拽下,这无疑会给整个机组带来巨大的安全压力。

时间不等人,许凡果断决定采取引导绳的方式实施救助,而这种救助方式主要是在救助人数较多或者救助目标较小的情况才采用的,在如此大的渔船中采用此方式救助,自建队以来也屈指可算。许凡和机组成员仅用了25分钟便将断腿渔民救上直升机。而在一次救助行动连续两次采取引导绳实施救助也开创了我国海上飞行救助的先河。

“拿我们飞行员话来说,每次紧急救助,都如同闯龙宫、入虎穴,直升机和飞行员的生命生死攸关。有时,被救上来的遇险者一上飞机就给我们下跪了,他们那种劫后余生的眼神,深深地刺激了我。”许凡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给别人带来第二次生命的能力。“不是煽情,没有点奉献的精神,还真是干不来这个活。”言语间,许凡并不掩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安心救助飞行,不到航空公司去当待遇更好也更安全的飞行员?他说:“这十多年来,国家为培训我,在我身上投资了上千万元,还给了我驾驶这架价值上亿元飞机的 权力 ,这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怎么能走?再说,我也想趁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不想把青春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救助人命,这是天大的好事,对个人也是天大的机会。要不干救助飞行,再想起来做好事,就只能在马路边上扶老奶奶过马路了。”

当天傍晚当记者离开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时,救助值班室的工作人员仍密切关注上午“鲁城渔60326”翻扣的救援情况,“只要救援警报一响,他们即刻出发救助。时间就是生命,每次救助就像从死神手中夺命一样,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交通运输部救捞局飞行总工程师潘伟说到。

(原标题:探访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惊涛骇浪中搜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