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集合理财产品业绩并不如意,去年决意参与银证通道业务扩张规模

五年间不断被传易手他人的上海证券,依旧在进行业务线的扩张。

2008年,随着“一参一控”政策出炉,上海的券商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其中,因与国泰君安存在同业竞争的上海证券,几度传出控股权出手,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杳无音讯。

就上海证券近几年的业务发展而言,作为一家区域性中小券商,其对经纪业务异常重视,并对上海地区的营业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2012年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膨胀也让上海证券将目光投入其中。不过,一起涉及10亿元资金的骗贷案件却暴露出上海证券风控缺失的问题。

收购绯闻不断

铁打的上海证券,流水的收购方。

2008年,券商“一参一控”政策出炉,各家券商大股东紧急清障,本无上市打算的上海证券也被动卷入这场风暴。

资料显示,上海证券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以下简称“上海国际”),其也是国泰君安实际控制人。虽然国泰君安“一参一控”问题以汇金退出结束,但同业竞争还是成为其上市的最大硬伤。

为此,摆在两家公司面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国泰君安收购上海证券,或上海国际转让上海证券控股权。

收购成为最简单有效的途径。2009年,一纸国泰君安收购上海证券的方案曾被提上议程,具体内容是,上海证券被划入国泰君安后承接后者所有营业部,负责经纪业务,国泰君安负责自营、资管、投行等业务。

一名接近上海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上海证券营业部的资质不错,但与国泰君安经纪实力仍存在较大的不匹配,方案在国泰君安内部引起很大争议,同时也因上海证券对可能的人事安排存在反对声,最终被束之高搁。

剩下的道路,只有上海国际转让上海证券的控股权。在此期间,东方证券、平安证券、上海联合投资都进入过谈判阶段,但先后因各自原因而退出。东方证券因转让价格未与上海国际达成一致,来自深圳的平安证券不能保住沪上券商牌照,也最终淡出上海的视野。

2011年,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的消息不胫而走。具体内容为交银国际接盘上海证券66.67%股份,上海国际则参股公司股权33.33%,达到控股国泰君安、参股上海证券的目标,从而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不过,该方案上报国务院时却遭遇卡壳。前述接近上海证券的人士表示,由于交银国际是银行系背景,中央对银行控股券商的要求异常严格,导致方案不了了之。

经纪大刀改革

虽被不断传出易手他人,但上海证券的业务线依然在扩张。

2012年,上海国际引入原银河证券的经纪业务负责人黄华。作为一家区域性券商,经纪业务是上海证券业绩的支撑点。为此,上海证券的经纪业务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改革。

改革分为确立核心营业部、收编经纪人员两个大方向。

所谓确立核心营业部,是要在上海证券大本营上海确定4家营业部总台。按照规划,每家总台分管8家左右的营业部,任务是整合原重型营业部的财务、复核、IT等后台资源,从而达到减少开支的效果。同时,原有的重型营业部调整为B类、C类轻型架构。

“轻型营业部是大趋势,但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改革,对人员的收编乃至大幅缩减不可避免。”一名上海券商的营业部负责人表示。因此,上海证券的经纪业务改革也触及到人员的收编。据悉,原有的重型营业部前台与中后台的人员比例约为1:1,但在改革的计划中,上海证券对中后台人员进行集中转岗,更多的人被调集到前台进行营销、客户服务。

而前台的任务,也都交由4家总台制定市场化的考核淘汰体系,未来新进人员也由总台进行招聘工作。

截至目前,上海证券全国的营业部总计57家,上海地区占到31家。据悉,江浙地区的新网点建设也正在规划中,上海证券浙江营业部现有31家,但在江苏布局较少,仅有3家。

骗局下的风控缺失

经纪业务改革中,同时,上海证券将目光投向资产管理业务。

据悉,上海证券资管业务为原自营团队转岗。自从获得资管牌照以来,其集合理财产品业绩并不如意,而去年各家中小券商通过银证通道业务实现规模暴涨,让上海证券决意参与其中。

不过,就在今年年初,一起骗贷案件将上海证券内部的风控措施不到位暴露无遗。

据悉,上海证券资管部门在一起委托贷款业务中,由于未进行实际性尽职调查,也未对贷款合同的用印环节进行有效鉴证,差点导致代客理财的10亿元划拨至行骗人员账户中。

所谓委托贷款,是指银行发起理财资金对接券商的定向计划,并通过该计划投资该行指定的信贷资产或第三方银行的信贷资产。对银行而言,该模式可达到表外贷款效果,券商也能短期内规模得到迅速扩张。因此,委托贷款在如今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中,早已取代票据资产成为各家资管规模膨胀的“秘器”。

上海证券因在这起案件中存在风控缺失,已被监管机构处罚。5月20日,上海证券分管资管业务的王毅接受监管谈话。6月9日,监管层正式对上海证券下发处罚单,被规定6月至8月期间暂停新增资管业务,同时提交书面报告,监管机构将组织检查验收。

“处罚期是3个月,9月份资管就可以新设业务了。”一名上海证券内部人士证实。

实际上,关于这起案件的细节至今尚不明朗,但方向点有两个。

一点是银行自行发现伪造的合同。由于委贷业务中,券商资管只扮演桥梁的作用,因此项目资源均来自银行。市场相关传言称,在券商划拨银行资金前夕,银行发现客户的合同与公章存在问题,及时向上海证券下达取消投资的指令。

“合同是复印件,因此伪造起来并不容易被发现”,一名沪上券商资管人士表示“更深层的问题或还是出在基础条件上,比如券商、银行发现项目方提供的账号不是本行的”。

通常而言,委贷业务在划拨资金时,银行与券商的中台人员要进行账号核对,基础信息则通过传真机在机构间传递,并留痕处理。此次骗贷被识破的第二种可能,是银行与券商发现项目方的银行账户出现可疑,并停止资金划拨。

“委贷业务一旦风控不到位,风险就会很大。运作业务时,银行和券商都要做尽调报告,这起案件虽是通道业务,但暴露出上海证券的风控存在很大漏洞。”前述沪上资管人士表示。

作者: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