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刘华、韩洁)二十国集团峰会即将举行,中国经济话题再成热点。随着7月份中国外贸、工业生产和消费品零售等多项数据的发布,海外舆论近来关于中国经济的论调悄然生变:唱衰论在数据面前淡出,唱好论重登财经评论重要版面。

例证之一,曾在一个多月前刊文声称“中国奇迹终结”的美国杂志《福布斯》,于本月23日在其网站上宣告:“市场迎来了一个大惊喜”——汇丰银行调查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8月份升至50.1%,比上月增长2.4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活动呈扩张势头。

唱“空”唱“多”,在几个月间反复交错,本身不能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既是外部市场疲软的反映,又有国内政策安排的因素——理性的声音是,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经济矫正”,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增速放缓至7.5%,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更具可持续性。

面对增速放缓,中国政府并未急于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采取推行利率市场化、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为小微企业减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寻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长远来看,新型城镇化、西部大开发、转型升级等仍可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空间,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应仅关注短时的数据波动。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从自身看,中国经济问题不少。影子银行、地方债务、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唱衰论者们的确道出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是一种警示,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而曲折,恰恰更需要重要经济体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中国而言,核心还是做好自己的事。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以适当的速度换来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性的增强,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原标题:中国经济:不畏“空”“多”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