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8月31日文章】题:大到不受待见

乍看上去,中国似乎有一个超强的银行体系。该国受国家管控的各家商业银行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可忽略不计,资本也十分充足。这似乎表明,该国的发展模式应受到赞许。

但情况并非如此。首先,虽说中国的银行体系很稳定,但该国商业银行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健康。近年来大肆放贷导致其风险贷款比例远远高出他们所承认的水平。利润压缩的局面即将出现。商业银行当前不得不加大工作力度,以保住资金量最大的储户,这些储户而今转向了债券市场。

此外,该国为维护这种自我吹嘘出来的稳定景象也付出了高昂代价。中国商业银行从规模上看可能很了不起,但这实际上却表明,该国经济过度依赖银行放贷。

首先,中国应停止金融压迫政策。如果存款利率被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就要被迫去争夺储户,也可放手去夺回而今被影子银行系统夺走的众多客户。

第二,中国当前需发展银行业以外的相关产业。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非银行企业和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争相放贷。但在这个中央王国,商业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中国须将银行业和任人唯亲的国家资本主义分隔开来。像招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这样的规模较小的银行———私人投资者占有大量股份———向小微企业和家庭放贷的积极性远远大于国家管控的银行业巨头。只要有靠山、由寡头垄断控制的国企存在下去,银行就会向他们提供不成比例的贷款,因为这些国企有国家暗中支持。

最后,中国应欢迎竞争,既要欢迎来自国外的竞争,也要欢迎国内的竞争。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当前开始提供理财、投资基金等金融服务。监管层担心,启动新的商业模式会造成失稳影响,但对并未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新来者来说,他们只能承受得起较宽松的监管。

所有这些变化都不会一蹴而就,可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但对中国令人生厌的商业银行以及该国民众来说,稍微进行一些具有破坏性的创新倒是好事儿。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标题:英刊:中国商业银行亟须引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