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阳红09”船9月3日电(记者余晓洁)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下潜,于4500多米深处爬坡,采集了岩石、水样和生物样本,这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潜。

当天有1至2级风,是太平洋上难得的好天气,“蛟龙”号布放回收顺利。下潜最大深度为4578米,爬坡约420米,采回一块富钴结壳、一只六腕海星、四块海山岩石和海底水样。

潜水器主驾驶唐嘉陵说,这次下潜的主要任务为检验潜水器性能状态。下潜作业期间,副蓄电池箱渗漏预警,其他设备功能正常。

潜水器返航后,潜水器本体部门对“蛟龙”号进行了紧急检查。本体部门负责人胡震说:“初步判断副蓄电池箱插座与插头之间存在空隙,海水慢慢渗漏。我们正在对潜水器进行全面通电检查,力争较快排除故障。”

唐嘉陵说,潜水器在接近4600米的一个平台首次坐底,采集了岩石和沉积物样本,然后开始爬坡。山坡平均坡度15度至20度,局部非常陡峭,坡度达60度至70度。随着高度上升,富钴结壳逐渐增多,潜水器几乎是贴在结壳边走。

与第二航段的东北太平洋考察区域相比,采薇海山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较少。下潜时位于右舷的杨波说,整个过程只看到零星的生物,包括几条白色鼠尾鱼、几个紫色海参、两只海星、一枝珊瑚和一些海绵。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研究员认为,采薇海山生物丰度较低,符合本海域寡营养的特点。此外,在本区域也发现了六腕海星,说明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比较广。科考队员计划回到岸上实验室后,对第二和第三航段取得的六腕海星进行基因对比分析。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潜水器检查维修仍在进行。如果抢修完毕,“蛟龙”号4日将在采薇海山东部进行第二次下潜,下潜深度约2800米,主要对山腰部的富钴结壳和底栖生物进行调查。

富钴结壳是一种形成于海山斜坡的矿物,富含金属钴、钛、镍、铂等多种金属元素。今年7月19日,中国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递交的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勘探申请获得批准,取得该矿区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原标题:“蛟龙”号在采薇海山爬坡 进行第三航段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