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每一户北梁人住上新房——与包头市东河区副区长王旭亮的对话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4日电(记者 张丽娜)北梁棚户区改造有何创新之举,新的安置区可否换来北梁的重生?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东河区副区长王旭亮,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记者:北梁棚户区有哪些特殊性?

王旭亮:相对于矿区和林场等类型的棚户区,北梁作为城市棚户区更加弱势。这里拥挤地居住着4.7万户居民、12.4万人,大多数都是无业人员以及老弱病残,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任何收入,靠低保生活。他们人均住宅面积不足15平方米,几代同堂的状况也并不鲜见。供热、燃气等公共设施更是空白。

记者:为什么会把异地安置作为改造的基本原则之一?

王旭亮:确实有很多居民对异地安置还是有情绪的。有的居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故土难题,有的居民担心安置区远生活不方便,有一部分居民在北梁摆个小摊点维持生活,担心新的安置区没有生活来源。

北梁地区地形七沟八梁,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生活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不适合建设大面积安置区。如果原地实施改造,仅基础设施一项就得投入40多亿元。目前该区域内每亩的征收成本为核心区约180万元,其他地区约100万元,形成净地后公开出让,按目前市场价格,核心区每亩约130万元 其他地区每亩约80万元,出现拆迁成本与出让价格倒挂现象。

记者: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居民对异地安置的顾虑?

王旭亮:各个部门一定会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尤其要加大配套服务建设,还要充分发动民政、就业、社保、教育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在就业上学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有的地方也出现过安置区群众“被上楼”的尴尬,我们要吸取教训,真正让北梁棚户区改造不仅仅局限在“上楼”,而要着眼于包括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教育环境、建设和谐社区等全方位的目标。

记者:怎么解决一房多户一户多代家庭的住房难题?

王旭亮:北梁有3301个大户存在一房多户或一房多代现象。我们的办法是在正常的拆迁补偿基础上,还要保障在北梁范围之外没有其他住房的老人,按照无房户在政府指定区域安置50平方米的廉租房;如果家庭内还有居住困难者,以片区为单位,由居民代表组织居民进行评议公示,根据实际居住情况解决住房保障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开展临时性救助和长期性帮扶活动,党员干部、企业家与北梁困难群众一对一开展帮扶活动,确保每一户北梁人都住上新房

记者:您认为改造工作中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旭亮:接下来的拆迁工作可能是难题。现在也有小部分居民听信传言而抬高了对拆迁的期望值。比如,传言说中央在北梁棚改中投入了几百亿,自治区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拆迁补偿的资金应该提高一些。

北梁棚户区改造计划总投资近200亿元,资金筹措方式是:市区两级计划投入资金55亿元,自治区财政专项补贴资金10亿元,国家政策补贴资金10亿元,申请银行贷款125亿元,改造资金的压力仍然很大。

我们还是要下大力气继续宣讲拆迁补偿政策,也许谈一下午就能谈一户,也许一户也谈不妥,但也不能气馁,只要把政策说清说透,必然会赢得居民最广泛的支持。

记者:您感受北梁棚户区改造拆迁补偿工作的亮点是什么?

王旭亮:北梁棚户区改造的征收补偿方案不是抄别人的,也不是单方形成的,而是凝聚了民意后在法律保障下出台和实施的。

这份方案在征求了614名征收安置组成员、123名居民党支部书记 、123名居民组长、809名居民代表和90%国有土地上居民的意见,组织召开了5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专业技术人员等150人参与的听证会,整理合理化意见建议106条,反复修改了30多次,再经市人大常委会决议颁布才实施。

记者:您怎么评价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这项工作?

王旭亮:我是从乡镇一步步上来的,一直很自信。但担当起北梁棚户区改造副总指挥的重任以来,我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担心工作做得不够好。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寄托着百姓的希望。你们看看,我桌子上这一堆工程质量检测单,用的什么钢筋什么混凝土,检测的质量怎么样,可否追踪……哪个细节都得重视啊。

我最近经常给那些奔波在棚改一线的干部讲,不求当大官,但愿做大事,我们要用标准化的尺子做出最完美的棚改的方案,群众的眼睛就是评判的尺子。

(原标题:王旭亮:确保每一户北梁人住上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