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周刊: 脑卒中有哪些征兆?

董强:其实,简单的FAST法则就能很好地判断是否卒中,以便在3个小时内及时就诊。脑中风在发病前期是有征兆的。目前国际上将“FAST”口诀作为判断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用通俗的中文来表达即“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求助或是记下发作时间,立刻送医院。

降低脑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除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老百姓自身疾病意识加强。患者或家人如果有出现疑似中风征兆,如突发一侧肢体无力、反应迟钝、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视力模糊、吞咽困难、言语困难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前往目前已有条件进行溶栓治疗和相关检查的医院,如华山、仁济、新华、第四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临床上很多医生并没有搞清楚什么叫中风,比如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腔隙性梗死,就算做中风。其实,这个病灶只是影像学上的改变,并不算中风。所以,预防中风也切忌过度治疗。

身体周刊: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董强:诱发脑卒中有十大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重要,34%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卒中,而非心脏病。另外,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缺乏运动、吃得太咸、吸烟、生活不规律等因素也是卒中的诱发因素。华山医院曾与上海浦东医院联合12个居委会,对13000人进行健康调查发现,50%以上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卒中,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各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均以降低血压尽可能达到140/90mmHg以下为目标(糖尿病患者更需达到130/80mmHg),但是国际高血压指南已经根据心血管风险因素结合血压值的高低进行不同风险分层。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高血压人群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者(>10mmol/L)比例高过西方人种,且国际荟萃研究数据表明亚洲人群中基因变异决定了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浆水平,也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然而通过叶酸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尚未取得肯定的疗效。

身体周刊:中国的脑卒中复发率是全球的3倍,应该如何预防卒中的复发?

董强: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的死亡与疾病负担已超过缺血性心血管病,分别居全球的第二位、第三位。我国“十一五”攻关项目的国家脑卒中登记数据表明,每年6个脑卒中患者中有1个患者复发,与加拿大卒中登记数据比较,我们的卒中复发比率高达41%。2010年中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就指出对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有助于治疗的选择与达标。

已发生中风的患者,须进行三项治疗:抗高血压、他汀、抗血小板制剂。专家们提出强效他汀治疗实现卒中控制“5018”新目标,即高危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50%或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1.8mmol/L的目标值。这个“5018”目标其实是一个双重目标,目的在于减少卒中事件的发生,他汀是一种减少卒中事件发生的药物。

卒中预防的经典治疗药物是抗血小板制剂,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对最后的终点事件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氯吡格雷的作用可能超过阿司匹林肠溶制剂、西洛他唑或潘生丁缓释制剂优于阿司匹林;反之,卒中患者伴有糖尿病或曾经有过卒中事件的患者则对疗效更佳的制剂有更好的反应。无论抗血小板制剂的选择,还是二级预防措施的降压治疗与他汀治疗,均强调强化治疗以减少事件发生。

科学地识别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需要建立规范的复发风险评估的方法,临床上常见的ABCD2评分主要评价短暂性脑缺血的近期复发的预后;ESSEN评分则用于缺血性卒中的长期复发风险的评估;应用CHADS2评分来规范评价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来选择不同抗血栓治疗。新近,各种评估方法的改进促使规范评价特异性或敏感度提高,但是尚有待在大型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