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欣   应用心理学专业、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拖延困扰着很多人,网友们戏称拖延是一种“绝症”,自己已病入膏肓。中国研究者发现,有80%以上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拖延,并随着学业任务的难度及相关情境的变化,拖延程度会有所不同。

对于要在固定时间交付工作成果的人们来说,拖延更是让他们尝尽苦头。比如说设计师、作家、记者等,他们必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里面完成各自的任务。刚开始,他们有的人会觉得距离交付日期还有很多天,先不干了。就这样,往后的每天都饶恕自己,到最后时刻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还有基本的责任感和急迫感,会在最后的时刻把工作完成。另一种是干脆撒手不干,继续拖延。这两种的结果,都会造成在最后时刻完成的工作质量低下,不能用最完美的状态呈现自己的能力。

拖延的后果会令人产生焦虑,感到紧张不安。拖延的痛苦,不仅来自于因耽误所产生的焦虑,还来自于因拖延行为的不断重复所带来的懊恼。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会降低生活幸福感、阻碍目标的达成。拖延具有个人倾向性或特质的行为延迟,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个体自发地做出的一种非理性回避行为,即拖延是自主决定的,不是外部强迫。关于拖延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一般来说,拖延是指个体自愿推迟计划好的任务或做出决定的一种行为倾向,并且引发个体的不适情绪和导致不良结果。

对学生来说,拖延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情绪及其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国外研究者发现,学习拖延者会有更多的考试焦虑,从而导致学业成绩较低。也有研究发现,由于拖延所造成的时间压力使得个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其中,学生们学业拖延最主要原因是害怕失败和厌恶任务。

研究发现,拖延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成就动机是一种驱动个人在社会特定领域内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如果一个人渴望成功的动机较强,甚至超过了回避失败的动机,那么很有可能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成就动机越强,拖延行为越不明显。有研究显示,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当倦怠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极容易出现拖延行为。

所以,治疗拖延这种“绝症”,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并适当地针对任务做一个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这样就能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