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张源培 李呐)在旅游爆发式增长的中国,“游客是上帝”,已成为旅游服务行业的共识。但是,旅游的发展不应只服务于游客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办的“善行旅游”定义和框架研讨会6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者代表就如何有效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进行讨论,以更均衡、更人性化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业的发展。

善行旅游”的概念是在2011年4月亚太旅游协会六十周年暨年会上首次提出的。

过去的旅游理念,不管是绿色生态旅游还是可持续旅游,都将目光集中在了游客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这相对于旅游发展之初只关注游客个人享受的旅游方式迈进了一大步,但旅游所涉及的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影响没有更多体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旅游学教授邹统钎认为,“旅游开发不能剥夺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旅游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就业、医疗卫生等设施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交通、物价上涨等方面的压力。

邹统钎说,“善行旅游强调保护社区利益,在旅游开发中让当地居民受益,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

中国目前已处于一个全民出游、爆发式增长阶段,2012年国内出游人数近30亿人次,直接就业人员1300万,关联就业人员5000多万,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万亿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旅游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这不仅包括游客,还有众多的旅游从业人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卡贝丝女士说:“善行旅游必然是能给从业者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获得合理报酬的旅游形式。从业者素质的提高也是游客满意的前提。”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副总经理蒋海燕认为“善行”有很多含义,具体要旅游从业者和游客共同践行。

蒋海燕说:“我们的导游都会随身带一个竹篓,将游客丢在路上的垃圾拾起来。这是一种行动的感化,会让游客自觉规范起自己的行为。”

卡贝丝说,“善行旅游”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对话、历史与未来的延续与发展,人在旅行中的思考与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与互助互利。”

但目前“善行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12年7月起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善行旅游”项目,旨在确立“善行旅游”的定义,制定“善行旅游”的框架,并且建立起一套能够协调和指导相关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旅游从业者以及游客的实用性准则。

(原标题:不仅仅游客是上帝:“善行旅游”在中国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