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7日电(记者 潘旭)都说曲高和寡,但知名作曲家陆在易的作品似乎不是。形式上是高雅音乐,题材是宏大的,但他的作品却能让各方共赏。近日个人作品音乐会的又一次成功举行引发业界关注“陆在易现象”——传递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如何富有生命力?

作品问世20年,仍让人动情流泪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陆在易作品音乐会》5日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演绎了陆在易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创的多部经典作品,题材基本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一台“大而红”的音乐会,却获得了热烈的演出效果:全场座无虚席;听众从干部到群众皆为之感动;多地相关单位邀请他巡回演出……

“作品的生命力是创作者赋予的,取决于你用没用心。”陆在易对记者说。

以代表作《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为例,这是一部已经问世20多年、以第一人称的自白形式写成的交响合唱作品,取材于烈士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这也是陆在易写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从1991年起,完成初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其后又花数月时间进行修改加工。“期间因情之所至连续嚎啕大哭,作品问世后更是让太多演唱者和观众落泪。”

陆在易前一次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于2010年在南京举行,当时的合唱队员、男声刘雨东竟在演出该曲时潸然泪下。“顿时从音乐语言中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之前没有过的经历。”他对记者说。

这部作品听起来就像主人公的灵魂在歌唱一样动人。这种写法,在我国大型合唱创作史上,还是首次尝试。业界评论家这样分析道。

音乐会上的其他像《雨后彩虹》、《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行路难》等都是陆在易上世纪所创作品,迄今仍为人传唱,有的被教材收录,有的成为各地合唱团表演保留曲目,有时一些大型合唱比赛甚至半台曲子都是陆氏作品。

宏大题材不等于说教

何为陆在易所创的宏大题材作品那么有生命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提起他的观点:作曲就像说话,关键是说什么,怎么说,当然首先是自己想说。

在接触方志敏题材前,陆在易早年抒情、清秀的作曲风格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但他多年来有着一股满腔的爱国热血,希望寻找到一个创作出口,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这个题材。

“当时就是一触即发的感觉,就像找到了多年的寄托,有人说如果我转变风格会是一次大冒险,但我不这么看,作曲就是说想说的话。”陆在易说。

著名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说,陆在易的成长经历丰富,深刻地理解周围的社会,因而他表达的情感不是在说教,而都是真情实感。

上世纪80年代初,陆在易在江苏甪直过了一段时间的农村生活,深感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的解放和未来的大好形势,为了抒发所见所感,他创作了《雨后彩虹》,其富有现场感的旋律让人身临其境。“我创作就是要表达情感,作品里当然没有一句生硬的套话。”他说。

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这样评价陆在易的创作:“陆在易的作品形式上是高雅的,但(音乐)语言上又是接近群众的。”

“陆在易现象”缘何引业界关注?

听了陆在易的作品后,不少音乐爱好者感慨于作品的生命力,业界则感慨于“如今潜心于此类题材的作曲家太少了。” 《人民音乐》杂志前主编张弦听了北京演出后坦言,陆在易的那些如此有高度和深度的作品,在如今的中国乐坛凤毛麟角。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人民音乐》杂志正计划探究这一“陆在易现象”。之所以称之为“现象”,因为其间存在客观必然的联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的头衔有很多,但他言语间最在意的还是“作曲家”的头衔。而作为作曲家,陆在易不能说多产,但却致力于有生命力的作品。

德国知名作曲家亨德尔曾经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么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

陆在易深深同意这一观点,他说,音乐除了欣赏性外,它还要有其他的价值,或是开启心智,或是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它才是有生命力的,无论高雅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是如此。

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就认为,陆在易的作品“既动听又动人”,集抒情性、戏剧性和史实性于一身。

陆在易坦言,如今很多创作者功利心重,为了创新而过于追求技巧上的新颖,或是把宏大题材创作任务化,在短时间里被项目所催生,违背创作规律。“我演出的目的就是告诉音乐人们,无论题材是什么,形式是何样,只要潜心、用心作曲,作品就会有生命力。”

(原标题:传递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如何有生命力?——探究作曲界的“陆在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