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8日专电 题:大黄鸭引发诸多话题 折射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缺失

新华社记者金小茜

9月6日,游历过13个城市的大黄鸭终于“游”进园博湖,引得众鸭粉迫不及待前往“亲密接触”,“追鸭风潮”蓄势待发。大黄鸭的京城首秀,连日来引发了公共艺术该不该收费、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等诸多话题。

公共艺术该收费吗?

大黄鸭会先后于园博园和颐和园展出,购票入园才能“亲近”大黄鸭,挡住了一些鸭粉的脚步,在网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就是免费的,到了北京就得买票呢?”“公共艺术不是应该放在公共空间么,大黄鸭到了北京怎么变俗气了?”新浪微博网友@ITIA王琪说,大黄鸭这一公众艺术变了味,游在什刹海才最好。据报道,很多市民为省门票钱,将车停到五环路上一睹大黄鸭风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与商业艺术应作出区分,公共艺术不同于商业艺术,不能做商业收费,如果收费,就是放弃了公共属性。大黄鸭是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共空间为公众分享。比如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示,港人与游客共享。

尊重知识产权

随着大黄鸭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国多地出现“山寨鸭”及相关衍生品。5月份以来,我国东莞、天津、武汉、上海、成都等城市出现“非霍夫曼版”的“山寨鸭”。9月6日,北京某公园惊现穿着绿马甲、拖着一串鸭蛋的黄鸭。除了景观跟风外,其他行业也想要分一杯“鸭羹”。据媒体报道,某老字号宣布要卖“黄鸭饭”,某知名饰品企业推出大黄鸭饰品。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必须加强。”戴斌表示,跟风、低劣模仿是对知识产权的践踏,不管是公共艺术还是商业艺术都有知识产权,除非知识产权所有人放弃相关权利,“目前我国 山寨 泛滥,长期下去对国家形象不利。”

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

据了解,2007年至今,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大黄鸭”已游历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纽伦堡、日本大阪、英国伦敦、中国香港等13个城市。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关注,为当地旅游及零售业带来商业价值。公共艺术的引入目的,是增加目的地的吸引力,但同时也折射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文化创意产品缺失问题。

“大黄鸭的风靡,也反映出我国缺乏亲民的本土文化创意产品,提升地方形象,不能仅仅通过引入公共艺术。”戴斌说,目前国内城市文化推广都比较抽象,不够亲民,要为民众提供可触摸、可感知的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像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一样,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原标题:大黄鸭引发诸多话题 折射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缺失)